第114页

“刘香和郑家居然干起来了?”接到慕诗也孙大海的报告的同时,余风还接到另外一个让他有些震惊的消息。这次,南海刘香和不是和郑家小打小闹,而是真的摆明车马的大干起来,据说在福建双屿那边,双方最高峰的时候,出动的战船达到上百艘,一时间,厮杀得难分难解,让所有的人都掉了一地的下巴。

郑家盛名在外,有这样的实力,没人会赶到奇怪,但是,刘香不过是一个海贼头目而已,居然也不声不响的积攒了这么大的实力,原先一致看好郑芝龙的人,也暂时缄默起来,这胜负不明之前,还是少下断言的好,万一真的是郑芝龙败了,朝廷还真拿不出什么力量来制约刘香。这郑芝龙是明日之星还是昨日黄花,还真的不好说,先稳稳,等待局势分明了再说。

不过余风却是不担心的,这一仗,就算是没有开打,他也知道结局的,这大明朝,姓郑的就没有一个省油的灯,从永乐年的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到如今福建游击郑芝龙纵横四海,甚至连郑芝龙的儿子都牛气得很,生生打下一个台湾来,他实在是想不出来,郑芝龙和一个小海盗对劈,有什么输的理由。

他拿过慕诗孙大海的报告,看了起来,不禁哑然失笑,这两个家伙,还打着勒索点银子的主意,如今怕是要泡汤了,这刘香现在基业都只怕难保,哪里还顾得上这些小兵小卒。

第一百四十七章 落魄文士 倚之干城

“这南边居然会乱成这个样子?”在余风的身边,一个文士模样的人也袖手笑着,似乎对余风的话感到几分好笑。

“何止是南边,北边更乱,咱大明朝这几年,就根本没消停过!”文士对着余风说道;“就拿今年来说吧,这正月间,流贼李自成攻陷上蔡,下汜水、荥阳、固始,连洪承畴都坐不住了,朝廷一纸命令就将他拎了出来剿贼,元宵那日,张献忠火烧中都,攻占凤阳,连当今天子都下了罪己诏,够乱了吧,陕西的罗汝才也因为李张二贼,气焰大盛,据说,陕西那边,也是乱的不成样子了!”

文士侃侃而谈,言语间对如今天下大势了解得清清楚楚的,更令人瞠目的是,这些事情,都是今年的事情,要知道,这个时代的交通讯息,可远没有后世那么方便,能有这样渠道的“消息灵通人士”,那可真的不容小觑。

这文士叫陈敏之,来自南京。是的,当初他求见余风的时候,余风简直以为自己听错了,一个有着功名的读书人,居然来投靠自己这个小小的军头,简直是比老母鸡下了个鸭蛋还要让人吃惊。他弃文从武,不知道有多少说他脑子坏掉了,市井间读书人对他的风评,他也有过耳闻,无非是落魄秀才明珠暗投,简直是有辱斯文之类的话语,随着他地位权势渐重,这些话慢慢少了,但是,这并不代表那些人心中就没有想法。

一个读书人,寄身在一个武夫的门下,基本来说,这个读书人的前程,就到此为止了。同样是做幕僚,做文官的幕僚和武官的幕僚,可是有着天壤之别。

文官的幕僚,那叫真幕僚,而且,有了进身之阶,立马就能混个出身,若是跟着的主家不错,没准还能为他添上几分助力。武官的幕僚,好吧,与其说是幕僚,不如说是文书,众所周知,武官识字的可是凤毛麟角,而且大都是一根筋,喜欢用拳头说话,所有,这武官的幕僚,委委屈屈的不说,还净干些抄写传送的事情,和小吏没有什么区别。

如是识得几个字,能够混上这么一份差事,倒也不错,武官们跋扈不错,但是,真正为自己所用的读书人,倒是态度不错。但是有功名的读书人,还干这差事,那不是前程无望,就是脑子坏掉了。

陈敏之脑子坏掉了吗?很显然不是的,只不过,他这次得罪的人,块头实在是太大了一些,就连定国公府都不好出面为他说话,好在总算徐元良平日里和他有些渊源,又爱怜其才,这才给了他一纸书信,为他指引了这么一个避身之所,要不然,恐怕天下之大,他除了扬帆海外,还真的无处可去了。

对于余风,他原本不抱什么指望,山东海边的一处小小武官,又能有什么出息,只盼对方能看在徐公子的面子上,能够安置自己,那就不错了,至于日后是如何,他却是没有想那么许多的,都已经到了这般地步,托庇在一个芝麻绿豆大的武官门下,想那么些有用吗?

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武官居然也是读书人出身,而且,谈吐也颇为不俗,远远不是他心中想象的那种粗鄙模样。这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很是玄妙,若是一开始对对方的印象好了,就是后来有些不太如意的地方,不用对方开口,他都能为对方找出这样那样的借口来,陈敏之看余风也是如此。也许是遭遇打击心境大变的缘故,陈敏之甚至觉得,自己的余生,就算是在这个犄角旮旯渡过,也算不错了,至少,天下这般形势,身边有武夫的刀剑保护,也不至于活的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这陈敏之如此识情识趣,余风自然大喜过望,人家说栽得梧桐树,才能引得金凤凰,这陈敏之是不是金凤凰,有待商榷,至少一个大尾巴孔雀是算得上的,他自己也没有妄自菲薄到认为自己是一颗能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念及与此,他对于徐元良的还真的是有几分感激了,恨不得再修书一封,八百里加急给对方,你那里还有没有啥用不上的人,全都弄我这里来吧,我这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