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页

这个时候,余风当初吸纳朝鲜士卒进入风字营的体系的好处就显示出来了。因为有了大批的朝鲜士卒,供职于风字营系统,甚至连各处的田庄,也有一些表现优异的朝鲜士卒加入进去,这样的成分配比,登时让大多数朝鲜百姓的抵触心理,减少了许多。这些朝鲜百姓,才不管这些当兵的,是在那些汉人老爷的军队中,当的是辅兵还是正兵,他们看到的,只是本国的官老爷,带着本国的士卒,来收复耕作种植这些田地,也就是说,这些事情,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

至于田地的出产,缴纳的税赋到了什么地方去了,他们根本不关心,难道他们以前就知道他们田地上的大部分出产,缴纳的税赋的去向了吗?他们关心的,就是只要加入了这田庄,立刻就有饭吃,而且,耕作的田地上,等到收获的时候,他们可以拿到两成到三成的粮食,不用再交任何的费用。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加入了田庄,就没有人在敢欺压他们了,田庄队里那些精装的护庄队的小伙子的刀枪可不是吃素的,以前大家需要仰望的地主老爷们,在刀枪面前,也不比当时的他们硬气多少。

地方上的那些豪强,自然不甘心这风字营的田庄一步一步的推到他们的鼻子下面,占去他们的土地,夺取他们的农民,虽然忌惮那平壤城的大军,但是,这些小规模的械斗,应该不会招惹到那些大军吧。

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开始纠集人手,开始和附近的田庄有了摩擦,他们浑然忘记了,这些田庄来到他们的地盘上,最先就是和他们先联系,邀请他们加入田庄的,但是,和他们自己独占田地人口,独占收入相比,他们何尝又能容忍自己的收入一下子少了一多半呢?这和老虎嘴里抢食又有什么区别?

他们纠集人手,甚至鼓动了一些不明真相的朝鲜百姓,对田庄从开始污蔑,诋毁,谩骂,到最后,付诸于无力,但是当真正打起来的时候,他们才悲哀的发现,对方那些扛着刀枪的农民,哪里是什么农民,简直比他们看到过的军队还要精锐。

在绝对的优势下,这些地方顽固势力毫无悬念的被瓦解了,那些为首的家伙的待遇,自身不必细说,甚至知道些内情的人,看到这个结果,也不禁暗暗摇头,早知道是人财两空,身死族灭的下场,当初答应和这些田庄合作,岂不是比现在好上百倍。

看明白了风向的豪强们,顿时知道了,自己的胳膊还是太细,还是拧不过对方的大腿,既然如此,那还抵制什么,乖乖的合作就是。

对于这些主动献地带人来投的,各个田庄倒是非常的客气,不禁没有触及他们的财产,反而在田庄里,给了他们大大小小的一些衔头,面子里子都算是给的相当足了。

有精明的人,仔细算了一笔账,虽然这些田地上的出产,自己只能拿到三成了,但是,这三成,基本就是和干股差不多啊,实实在在的三成,不掺一点水分的。他啥都不需要操心,直接等着收钱就可以了,放在以前,那些七七八八的开支一扣,再加上该缴纳的税赋,该交上去的方物,貌似,也差不多了多少了。

等到今天丰收迹象一露,这些精明人,再暗地里一估算,赫然发现,即便是只拿三成,也远远超过了他们往年的收入,而且,耕作的那些泥腿子们,看着他们的眼神,也不再是仇恨居多,居然柔和了许多,有时候走在乡间田头,居然也有人主动和气的和他们打招呼了。

没有人是傻子,这加入了田庄,利益有增长,名望有增长,而且还得到了一个强大的武力保护,这样的好事情,如果,将他拒之门外的,那只有脑子被门夹了的人才干得出来。

很快,各个田庄,就成了热门所在了,地主,豪强,农民,甚至一些流落在民间的散兵都试图来这里,找一个安稳的能够混饭吃的所在。民事衙门很快发现,这人手的问题,似乎随着粮食的丰收,不知不觉的已经解决了,现在整个个黄海道,基本上有四分之三的人都在田庄里为风字营劳作,而原先推出去的田庄的人等,身份也大不相同了。

你见过一个小小的田庄,百十号人,放出去几个月,就占据了半县之地的事情了没有。没有吧,但是,在平壤,这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平壤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基地,不断的生产出这种半武装的田庄队伍,然后划定区域,将他们投放出去,任由他们发展。而平壤则在后方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种资源,武力的支援,几个月的时间里,黄海道,简直就是处处开花。

如今,也到了各处的田庄反哺的时候了,粮食自不必说,最保守的估计,今年的收成,都可以保证风字营所在区域三年左右的需求,就算出去百姓的口粮,明后两年,就算风字营颗粒无收,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了。

随着田庄的地盘的扩大,是不可免的从第一批原始的田庄中,又分离出了许多的小田庄,而原先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人,随着地盘的越长越大,也可能会得到某个管事,某个庄头的职衔,然后,这分离出的小田庄又在此分离,不知不觉中,一套完整的体系居然就这么水到渠成的渐渐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