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8页

不可否认,大多数专家都是高端精英这样的存在。

但也有部分专家,是名副其实的“砖家”!

不过,影片争论再多,剧组都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汤姆汉克斯和朗霍华德也是聪明人。

首映式上,面对众多媒体记者的采访,朗霍华德明智的高举“虚构”大旗:“影片不会在宗教问题上过度纠缠。丹布朗是一个成功的作家而非宗教和历史学家,我们之所以拍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喜欢这个故事。”

汤姆汉克斯也明言:“影片的重点是惊悚悬疑的情节,我们想做的只是拍一部宗教色彩不会过于明显的好片子。”

罗南没有去媒体面前凑这种热闹,宗教实在是太敏感了,相对论娱乐安稳的待在汤姆汉克斯的普雷通影业后面,尽可能多的赚钱就好了。

就像使馆影业发行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时所做的那样。

罗南只是跟贵宾室里的诸位来宾打过招呼,就直接进了影院,等待电影放映。

坦白地讲,作为非教徒,也没有研究过圣经之类的人,想要看懂达芬奇密码,多少还是有点难得的。

其中出现的一些组织和典故,东方的观众也不会很了解。

这就会造成部分观众看上去一头雾水。

第910章 老实人

比起丹布朗的原著,电影尺度其实要小得多,如果放在中世纪,包括丹布朗在内,剧组所有人员有一个算一个,妥妥要上字表达时所展现出来的解密,影像化之后的吸引力大减,这不止是影片拍摄的问题,还有观众习惯了商业电影必然会带来的眼球刺激。

哪怕是另一大争议宗教电影《耶稣受难记》,也是利用争议吸引观众进入影院,以鞭笞耶稣的酷刑留住观众。

《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不能说朗霍华德能力不够,毕竟这是好莱坞艺术与商业平衡做的较好的导演之一,既有《阿波罗十三号》和《格林奇如何偷走圣诞节》这种大卖商业片,又凭借《美丽心灵》拿到过奥斯卡最佳导演。

朗霍华德花了很多力气在如何用画面表现书中某些略嫌枯燥的历史和理论段落,导致电影用来解释的时间被拉长,而在紧张的情节推动上又失掉了精力;视觉处理上,他不乏神来之笔,比如跨越历史的镜头叠和,和对历史传说部分的画面进行油画质感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