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魔法耐寒作物

意思是哪怕搞一堆法师去催,每颗树都催的到结果,后续没人管,树甚至会自己死掉。

农学院的存在意义是保住大家的饭碗,虽然环境很恶劣,但研究工作不能放下。

现有的粮食体系都围绕着温室和大鹏进行,优点是到处都能弄,舍得花钱的话,就算到零下十几度也能用魔法灯保障种植。缺点是投入巨大,建设物资也跟不上,境外几年内都很难靠这个满足当地居民的粮食需求。

花生和深根块茎也只能覆盖两百来万人,还有很多人坐等饿死。

主世界的耐寒作物性质特殊,能够在室外避免土地结冰,可以考虑把一些地点改造成露天产粮基地。

有机肥的来源很多,粪肥不够就用树叶发酵,再不行还有锯木屑,等到能砍的树都砍到差不多,就只能用尸体来堆肥了。

只是很可惜,一颗两颗,哪怕十颗二十颗都还好说,但用来解决数百上千万人口的粮食,这种手段就有些局限。

燃料、肥料和粮食,随着温度降低,冲突越来越大。

两族从李想老家带来大豆,最低种植温度的品种就是极圈地区的,为14到18度,如果以“产出比种子多”为标准,还能再降个几度。

要保粮食,结果救木头竟然成了关键。

农学院有几颗耐寒坚果,两个在魔法学院那边结业的老师是直接功臣,当然照料工作则是学生的事。

主世界的耐寒种子更神奇,也许是常年经过魔法培育,这些作物本身就有魔力反应,与神树只是把魔力存起来不同,它们更像寒冰树,会形成一个魔法效果。

另外再找些个近点的合作对象。

类似于中心水库工程,耐寒作物粮食产地,是要把山窝改造成超级温室,按一个山窝每平方公里单季产出200吨粮食算,五百万人的口粮,要几千平方公里的地方。

有点离谱,但其实还好,因为主世界作物本身就能保热,改造工作主要是补热补水,以及耕作机械化。

每平方公里二百万投入,三千平方公里,也就六十亿,和境内存款量差不多。

可以往外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