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齐攻之外,他还嫌不过瘾,又组织四波军队,攻击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地城墙,一共组织了十三支部队,从十三个方位攻打,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何况城里的楚国军民。
将领们轰然应诺,便各自回营准备去了。
次日一早,秦军架设在塔楼上的红衣大炮先是尝试性的攻击楚国的城墙,却发现除了效果蛮震撼之外,并不能对城墙主体造成伤害,便按照预定计划,改为轰击楚军的城头。士族们也站在塔楼上,用火龙弹轰击神京城头,楚军赶紧躲到城下。其密布于城头的防御器械可遭了殃,被秦军一阵猛轰,便砸了个七七八八。
诸烈着实品尝了一把当日陈烈风所遭受的痛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国人将护城河填平,却连一点辙都没有。
不过他并不担心神京城就此沦陷,因为通过这几个月的接触,他已经知道秦国的大炮不能持续射击,也没有摧毁城墙的威力,最后还是要靠人来攻城!
第十一卷 九九归一 第六九零章 这个冬天有点冷
战争进行得非常惨烈,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大秦灭楚的最后一战,竟然一直打到了天佑九年……
其实这也是正常的,从两百多年前定都至今。从未遭受战乱的神京城,人口也因为它持续的繁荣而不断增加,其防御力也就随着都市的成长而越益夸张……城内有常住人口一百四十万,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内储存的粮食可供全城人食用三年以上。城郭内还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为长期坚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又因着上柱国言之凿凿的断言,所有人都相信只要坚守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事情一定会有转机……只要有一线希望,谁愿意当亡国之人呢?这种情绪在都城民众心里表现得极为突出。
既然上下同欲,神京城内的军民便孤注一掷,誓与都城共存亡。他们尽一切可能加固工事。往往是秦国白天将城墙破坏一番,夜里楚国人便趁着夜色将其复原。在上柱国的指导下,他们也不再那么畏惧秦军的‘大将军炮’,发现只要将浸湿的棉被搭在城墙上,便可以有效削弱那些铁疙瘩的威力,使其无法对墙体造成大的伤害。他们也发现了,只要在听到炮声的同时伏在地上,便可以大大减轻人员伤亡,等炮声一过再起身迎敌,一点都不耽误。
为了克制秦国的高台,他们在城墙上每隔五十丈便筑一堡垒,内置强弓劲弩。只要秦军一露头,便给予猛烈的打击。在这国破家亡地危急时刻,楚国人的聪明才智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效仿秦国,也开始用火药作为武器,用投石车和强弩发射火药包,作为燃烧性兵器;他们还通过对未爆炸‘火龙弹’的研究,半个月内便仿制了这种武器。给秦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
不得不感叹一句,国人的模仿能力。确实是故老相传啊……
楚军居高临下,完全压制住了高台上的炮火。秦军却受制于土台地结构,无法再加高,只得舍弃了这些原本用来攻城的有力支点。
楚军还在墙外挖了很深很深地护城壕。又用粗大的铁链横锁水门前的水面,使任何船只都无法驶入。其防御体系完全称得上‘固若金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