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页

如果李佑具有选择立场的资格,心里还是比较倾向于天子的。毕竟未来属于天子,忍得几年打压,总有出头之日。何况以国朝传统,之前历代没见过太后可以专权的。

但到了这个份上,他有选择立场的资格吗?他也是苏州人哪!他是被许尚书越级提拔过并举荐坐监的!他给卢尚书赠过“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之词,他是卢府三公子的奶妹夫!他深入参与过赵家的家务事给二老爷找回了后人香火。

所以他必须无原则无节操地跟着大腿们站台,不然他所有的根基就会瞬间崩塌。大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李大人无奈苦笑,人际关系就是这么奇妙。本也没想刻意如何,可是结交的人物一环扣一环,不知不觉间也成了这个圈子的最最外围。

然而他自己却始终懵懵懂懂的没有意识到这点,甚至没往这方面想过,只认为自己运气好外加头脑聪明,所以能左右逢源,所以能同时打通这么多家权要人物的关节。

有时候还天真的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没有门庭出身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好事,毕竟一张白纸好作画,可以凭着自己的机智去选择靠谱的后台和道路。不会因为一个天生固定的背景例如老师或者家族之类的倒霉了就被牵连(方孝孺的十族表示很无辜)。

但幽默的现实却告诉他,小人物在大场面上永远没有选择的资格。只能说,李佑那两辈子小门小户出身的眼界和局限性一览无遗。

如果丘处机没有路过牛家村……如果李衙役不去巴结陈知县……大概李佑从开始蓄意讨好陈知县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这个命运。虽然当时李小弟的野望只是为了不挨知县大板子,有个稳当的公门饭碗。

宿命吖,李大人又一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八个被念叨到俗烂的大字的含义。

翻阅史书时,总是嘲笑那些不识天时、没有眼光的蠢货。现在看来,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局外站着说话不腰疼,能青史留名的有几个是蠢货?大约是明知如此,不得不为尔。

京城副本不好刷……李大人思维发散起来越想越多,不知不觉在九月深秋冷汗连连。确实不好刷,只遇到这么个破事,什么都不掌握,仅仅在脑中思索一遍就耗死了两章的脑细胞!换成更大的事情,那简直要想死人哪。

至此李佑便下定了决心,速速将眼前事低调地处理了,然后低调地坐监,低调地肄业,低调地外放……去那天高太后远的地方当个作威作福、出门八抬、前呼后拥的低调幸福地方官。高调是要死人的,那六个蠢监生就是殷鉴在前。

对了,还是想办法回苏州的好,当初朝廷有过优惠政策的,经巡检改杂职的官员可以不用遵照“不得在本省及本乡五百里内为官”的规定。

正做白日梦的李佑又忘记了,小人物在大场面上是没有选择权的……

其实话说回来,李佑固然遇事灵活巧变,但也常常是被动应付。从根子上依旧是个保守谨慎易自满,进取心不强,不敢铤而走险的人。能当到七品,也是一遭遭的事情把他逼出来的(谁让他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