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页

明明都告诉过李佑,本地情势很安全,不用过于担心,他为什么还不走?他知不知道高家堰才是他该负责的重点地段?那四十多里的高家堰南段没有大员现场坐镇,他就这么放心?泗州大堤自有本官这个地方官看守,他在这里指手画脚不嫌喧宾夺主么!

没有人可以神话般地想象到祖陵和泗州都有沉湖的危险,但李佑却对此紧张万分的。

对于迟迟不肯离去的李佑,王知州忍耐快到了极限,他已经写好了弹劾文本,打算向上告李佑一个“贪图州城安逸,不肯赴堰上艰险”的罪名。

王大人给李佑安的这个罪名,从表面看似乎也很对,泗州再凋零也是州城,比高家堰沿线乡村舒适的多。负责百里汛情的李佑只驻在泗州不动地方,在外人眼中是很有贪图安逸的嫌疑。

巡抚也不能这样放任李佑玩忽职守罢,王大人想道。只要李佑能离开泗州,由他接手泗州河务,那么一切都好说。

第三百五十五章 溃堤了

洪水已经来到,李佑便去了州衙商讨有关事务。

那王知州虽然依旧态度冷淡,但在征发民役守堤的事情上很是配合,没有任何阻碍。不过他还是讽刺了几句,“李大人居于泗州乐不思蜀,对于洪泽东岸高家堰如此放心么?不然你坐镇泗州,而本官上报过巡抚后,替你去巡视高家堰?这样免得李大人太过辛苦,累倒就不妙了。”

这种面对面的讽刺,李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了,差点火冒三丈。随即他便意识到,王知州这是要激他离开泗州,甚至还抓住他貌似贪图安逸滞留泗州的把柄,隐隐透露出上报巡抚弹劾的威胁。

若仅如此,也不至于起疑心,天下不对付的人多了,李佑也从来不奢望与每个人都可以和睦相处。换成是他,只怕也不愿意看到个添堵之人天天在自己地盘上晃来晃去。

但是李大人心里一直有一根刺,始终没有释疑。那王知州居然在他到泗州之前,就上本请徙州治,一前一后的与他雷同了。他请求另选址迁徙州治是为了应付可能决堤泄洪灌城后的舆情,那王知州赶在这个节骨眼上又为的是什么?莫非与他怀了一样的心思?

再与今日大不礼貌地赶人结合起来,李佑便觉得王知州十分可疑,有见不得光的秘密需要背着他行事。

到底怎么回事王知州肯定不会说的,该如何是好?想到这里,李佑按下火气,平静地开口道:“本官今日便出发去东岸巡视,大约两日后再回泗州。”

李大人当然不是随口说两日,就是让王知州知道他只有两天工夫,这大大挤压了王知州的活动时间。有什么花招就要抓紧机会放出来,而他李佑过期不候了。

两日足矣,王知州没再说什么,端茶送客。

李大人没有言而无信,当日便带着护卫离开了泗州城。也可能是看到洪泽湖南岸泗州这里情势安稳,暂时不用紧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