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页

尧舜禹的先王之治崩盘后,受益人无非是夏启商汤周武这些人而已。这次李佑的招数大概还没有使完,受益人肯定就是他背后那个神秘人物。

又想起李佑若隐若现的皇家背景。金百万心里惊呼,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帝王术?

李佑也为自己的精密布局而得意,成就感十足,心中谋划到此算是完成了一半。

国朝盐业是个从头到尾的计划经济体制,从生产到销售具有很强的指令性色彩,盐商赚钱完全靠的纲盐政策。所以盐业的利益阶层极端封闭,朝廷之外基本就是盐运司加纲商。

利益重新分配只牵涉到相关这部分人,波及面极其狭窄,不会动荡整个社会和体制。只要上层动了决心改变现有机制,那顺势而下就是很简单的。

就在今日选举同时,有一支从南京而来的队伍缓缓地驶入了扬州城,又给李大人的革新大业带来了若干变数。

第四百一十五章 春游惊变

二十四总商出笼之后,中午便在会馆公道堂中办了盛大酒宴狂欢一场。李大人与民同乐,喝了几杯,便回衙署。

他刚坐定看了几件公文,就有把守城门的官军前来禀报:“今日有南京的办盐太监及其随从入城。”

李佑听了后没有太在意。南京留守的大小官吏军士太监,每年用盐四十万斤,其中有些涉及到宗庙陵寝的,需求更是挑剔,所以有太监每年来一次扬州办盐并不稀奇。

他们是和盐运司打交道来的,与地方没什么关系,李佑又自恃身份和名望,没事更不会去主动拜访太监。

话说南京距离扬州较近,水运又方便,盐价极其便宜,大约只有汉口口岸批发价的一半,每斤不过一分银子。

所以贩运纲盐去南京,利润并不高,一般盐商兴趣并不大,何况官军内监用盐,仗势给价更低,没人愿意去受这个气。

多年来,南京用盐却一直都是李佑的便宜老丈人金百万承办。金大员外与南京方面勾结,每年都偷运上亿斤左右的余盐。这点南京官用盐,对金百万而言自然就当送礼了,折本提供也无所谓。

闲话不提,却说当前李大人一手摆平了盐商,一手顺利开展迎驾事务,满城声望愈隆,什么巡抚行辕、盐运司、府衙之类的都沉寂消停下去。一时间,李太守感到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正值三月初春,扬州人习俗最喜三四月中簪花出游。李佑在全家人的撺掇下,带着所有妻妾儿女,宝马香车、画舫相随的浩浩荡荡出了拱辰门,去瘦西湖沿岸踏青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