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师是个较小的步兵师,但终究是一个拥有四个步兵团的单位,伴随着孙胡子的这个命令,两个步兵团和师直属队总共七千人开始从前线撤出,向苏州府撤退。
在镇江府的清军余部没有包美英的敏锐与决心,事实上在虹军撤退前夕,他们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他们虽然拥有大量马队,却放弃了任何追击与攻击的计划。
“红贼终于退了……”望着远去的赤潮,张国梁长叹了一声:“我生平诸役,就以此役最为凶险……”
僧格林沁在旁边说道:“此必是洋兵之功,能得洋兵相助,国之大幸!”
胜保则是大声嚷道:“如今之计,在于多购洋枪洋炮,今日能退强敌,关健就在于上海购械数万。”
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僧格林沁却说道:“如今苏饷断绝,两淮盐税却是无源之水,哪有钱财购置洋枪,我觉得国家若有转机,必在于贼自相残杀……”
前次江南大营为太平军所击破,接下去太平军完全有可能席卷整个江南,但是在这个关健时候,洪杨内讧,天京城内太平军自相残杀,倒是清军逃过一场大劫。
因此僧格林沁也愿意复制这样的故事:“今日长毛与红贼,虽自称源于一枝,但本就貌合神离,又有利益相争,只要我等用心国事,必能逆转大局!”
对于这个建议,胜保是全心支持的,他已经看不到在战场上战胜虹军的希望了,这一次第三师进攻镇江,虽然没彻底歼灭江南大营与僧格林沁、胜保部,但是却把胜保的意志彻底打跨了。
要知道,虹军虽然付出了一千七百人的代价,可是清军中阵亡、负伤与逃亡者竟达五千之多,再有三四日攻击的话,江南大营就只能成为历史了。
在战场上无法战胜的敌人,那只能用其它方法来战胜,而和春老成,他已经想到了办法:“听说吴如孝有叛匪投贼之意!”
吴如孝是镇江太平军之首,虽然清军在镇江附近部署兵力重重围堵,但是从咸丰三年到咸丰七年,吴如孝始终把镇江守得如同金城汤池一般,他本人也成为整个太平军有数的名将。
对于吴如孝易帜之事,僧格林沁是绝不愿意乐成其成,因此他已经出了主意:“那就把这个消息传播出去,林启荣在九江易帜,已经让洪逆痛心疾首,今日复失镇江的话,长江首尾皆失,贼必当自相残杀!”
现在的太平军是一个沿着千里长江机动的怪物,九江是尾,镇江是尾,最为紧要,虹军如果占据了这首尾两地,绝对能让洪秀全痛得不能自理。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几个清朝官员都喜欢这样的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