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页

一众老者听到这么个问题,愣是搞不懂李贞的意思何在,全都面面相觑地静了下来,谁都不敢先行开口,到了末了,还是刘四率先回答道:“回太子殿下的话,犬子之杂货铺仅能维生耳,并无太多的盈利。”

李贞笑了笑道:“嗯,孤知道,诸公之产业想来也大多如此罢,当然了,比起土里刨食该是好上一些的,孤所言无虚罢?”“太子殿下圣明,小老儿叹服。”刘四虽不明白李贞问起此事的目的何在,可还是老老实实地答道:“小老儿一家十五口,按律制,共得田四百七十亩,桑田两百亩,余下为轮耕之地,一年到头,可得谷六百担,丝十担,纳捐税之后,尚能存些余粮,只是不多罢,小老儿之次子开间杂货铺,一年忙到头,所得之余钱虽也不多,可竟与老朽全家所入相差无几。”

“这就对了,诸公可知洛阳之百业为何皆不兴盛么?概因人气不足也,堂堂东都,竟仅有十余万众,人不足,则业不兴,业不兴则乏流通,自古以来无农不稳,无商不富,若无足够之人气,洛阳虽号东都,不过一小城耳,就依刘老丈次子之杂货铺为论罢,若是此杂货铺位于长安,只消经营得当,一年之所得,何止百贯哉,今若移民以实洛阳,洛阳原有之民众,自可得地利为先,抢占先机,何愁不富哉?诸公以为可对?”李贞笑呵呵地顺着刘四的话便扯了开去。

“是啊,有道理。”

“没错,是这个理儿。”

“说得太对了。”

……

一众老者虽都算不上甚眼界开阔之辈,可活了七老八十了,经历自是不少,一听李贞这话说得有理,这便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人人眼冒金光,宛若已瞧见大把大把的金钱从天而降一般。

待得诸老者议论稍平,李贞这才长身而起,面色肃然地道:“诸公,孤说过移民之举利于洛阳之民,然,此举也同样利于移来之众,无它,概因关中、巴蜀如今授田已不敷用,若能移来关东,则可保其授田之数无虞,不但如此,朝廷也可免纷扰之乱,此一举三得之好事,缘何不当行乎?诸公皆洛阳之长者,孤企盼诸公能体谅朝廷安民之一片苦心,广为宣传此举之利,切勿再受奸人之挑唆,诸公可愿为否?”

“殿下所言甚是,小老儿等知晓如何做了。”

“殿下放心,我等非不知轻重之辈。”

……

一众老头被李贞忽悠来忽悠去,早就被晃晕了头了,光顾着想一旦移民成功所能得到的好处,浑然忘了此来的初衷,一见李贞如此慎重地请托,自是人人呼应,个个叫好不迭。

“如此,孤便在此多谢诸长者相助了。”李贞见事情已办妥,自是不愿再多啰嗦,笑呵呵地一扬手,提高声调断喝了一声道:“来人,备车,送诸长者回府。”李贞既下了令,自有一帮子东宫侍卫们去忙乎着将这一大帮子感恩戴德的老头子们一一扶上马车,分头送回家去不提。

“殿下,那王实如何处置?”就在一片混乱中,燕十八凑到了李贞身边,小声地请示道。

李贞皱了下眉头,沉吟了一下道:“放了。”

“啊,这……”燕十八愣了一下,张嘴便要发问,可一见李贞瞪起了眼,忙不迭地便停了下来,高声地应诺道:“是,末将遵命。”话音一落,紧赶着便退出了大帐,自去安排相关事宜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