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军的战斗力十分低下多半是不战而溃,撤到热河境内的东北义军也是扰民有余而不能作战,烈风遇到的唯一激烈来自于龙文美这只王自齐旧部,这支部队本是杂系,战力不强,但是龙文美总算干出一辈子都值得纪念的事情,他在赤峰一线仓促占据阵地抵抗,面对烈风军两个旅团及陈升部的进攻,相持达七昼夜之久,毙伤烈风军千余人。
在绝对优势的兵力威胁下,他才被迫转移猴头沟门一线占据新阵地,继续利用地形与烈风军作战达十余日,这一役友军在背后捅刀子,义军全是一战即溃,只,当地人民送粮送水救护伤员,情绪十分热烈,龙文美自语:“友军不友,义军不义,都不及热河的人民……”
第四十三章 四月八日
共和九十六年四月八日。
共和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天,按历史学家的说法,“新共和之起始,旧共和之终结……”
但就历史事实而言,这一天离旧共和政府的正式解体尚有六个多月,而离丁静正式率领内阁宣誓就职更是有着一年半之久,但是历史学家仍是坚持他们的看法:“旧共和,就在这一天宣布了他的结束……”
展望这一天,长城内外共发生了数件大事。
第一件事便是十六师的不预期崩溃。
作为禁卫军的骨干师之一,十六师的建立虽然晚于十四师和十五师,但是这个师的部队都是上述两个基干师抽调出来的老部队,长年以来编制足,素为禁卫军劲旅之一。
但是十六师却在古北口崩溃,而时间仅仅为一个上午,这是共和军事史相当诡异的一天。
战前禁卫军统领周阳对于战争的判断是烈风军将进行短期休整再继续发动,但事实并非如此。
周阳之所以作出这种判断的原因在于热河作战中,烈风军第六师团发生极其严重的冻伤减员事件。
鉴于全套防寒装备十分笨重,临时负责六师团行动的千望神度少佐(北支军参谋,临时负责六师团作战业务)基于过去二十年的气象调查结果,认为没有装备防寒头巾、防寒帽、战开帽、防寒外套、手套等全套防寒装备。
六师团在高唱着“讨匪行”的战歌中,向热河进发,遭遇了四十年最寒冷的一个三月下旬,根据烈风乡土史的记载“酷寒零下将近三十度,我乡土部队意志高涨,但是无法抵御凛冽的寒风”,根据《六师团史》记载,仅都城联队右纵队二千八百名(连队本部、第一大队)约百分之十二计三四四名,都城联队中央纵队(第二大队)四百五十名中有百分四十计一七七名冻伤,两大队共计二四六名兵员入院救治。
这一事件的损害,仅仅次于共和九十四年初烈风人的“八甲田山事件”,在战争即将来临的背景下,烈风军为了适应在东北方面的作战,频繁进行耐寒演习,共和九十四一月二十三日,位于青森的步兵第五联队第二大队第五中队二百一十名(根据烈风人记载计有将校十名,特务曹长四名,见习士官二名,下士卒一百六十名,第三年度长期下士候补生三十四名),在中队长神成文吉的带领下,开始向青森—三本木(十和田)—弘前的兵员输送演习。
结果该中队在八甲田山一带遭遇家前绝后的雪灾,二百一十名中一九九名死亡(这个死亡数字包括救出后不治身亡的),幸存者也多数留下残废,另一方面弘前出发的步兵三十联队三十七名官兵的行军训练取得了成功,此次事件是烈风历史最大的一件演习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