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页

现在的大同总兵王朴可是混混出身,坐以待毙、患得患失从来就不是他的行事作风,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哪怕是上刀山下油锅,也会坚持到底。

既然是奇袭,讲究的就是个“奇”字,靠的就是出奇制胜,而要想出奇制胜,就需要隐匿形迹,就需要快速突进,所以王朴不能带上大营里的一万多将士。原因其实很简单,带上这一万多将士之后不但隐匿形迹无从谈起,而且还会严重迟滞行军速度。

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此前的王朴肆意克扣军饷,盘剥士卒,军中对他早有怨言,一旦让这些士兵知道王朴要带着他们去攻打建奴的都城,那肯定会引起哗变。与其到时候误了大事,那还不如现在快刀斩乱麻,直接把这一万多将士给舍弃!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

再说王朴带着千余家丁离开大营,趁着天黑往前走了几里地,就拐进一处低洼地里潜伏下来,前面不远就是清军大营了,再往前走很容易被清军发现,这个时候可是非常时刻,如果王朴没有猜错,大营中的清军只怕早就横戈以待了。

这个时候一旦被清军发现,那就完了。

第四章 死中求生

回头再说松山大营的明军,这时候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王朴率军离开大营后不久,密云总兵唐通果然不出吴三桂所料,首先率军向宁远方向撤退。

侦知消息的吴三桂、马科和王廷臣闻风而动,纷纷拔营退兵,宣府总兵李辅明,大同副总兵赵物竹也不甘落后跟着退兵。六镇总兵同时退兵,而且是突然间的退兵,明军将士对此根本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仓促之下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

等消息传到洪承畴的总督行辕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清军对此则早有准备,接到明军连夜退兵的消息,奴酋皇太极当机立断命令多尔衮率军追杀,又亲率八旗大军将松山城团团包围,这样一来,洪承畴出不了松山城就无法阻止六镇总兵的撤退,也就失去了扭转局势的最后机会。

撤退的明军在多尔衮率军追杀下兵败如山倒,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逃跑路上又遇到了满清伏兵的层层阻截,最后被斩杀五万余人,赶入大海淹死者更是不计其数,吴三桂、唐通仅以身免,而清军则只伤亡了区区几百人。

……

低洼地。

小七凑到王朴身边,兴奋地问道:“将军,建奴大营差不多空了,是不是现在就踹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