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页

“来而不往非礼也,儿臣以为,用阿巴泰换取洪承畴和祖大寿,和黄太吉高喊议和,有异曲同工之妙。阿巴泰是黄太吉的亲哥,如果黄太吉不同意换,那必然是薄情寡义,代善、济尔哈朗等人必然会兔死狐悲,对黄太吉统治的稳定,兄弟的齐心,绝对有影响。”

“如果黄太吉同意换人,无疑是等于向我大明示弱,用洪承畴和祖大寿这两个知晓我大明内部机密的重臣,换回一个无用的阿巴泰,建虏有识之士必然会小瞧黄太吉,进退维谷之下,黄太吉只能选择拖延,但他拖延的时间越长,这个消息就在辽东传播的越广,发酵也就更强,那些已经投降建虏的汉军旗的心志受到的影响会更大——阿巴泰都能全军覆没被俘,他们这些汉军旗又岂能强过阿巴泰?”

第572章 崇祯的决断

朱慈烺小心翼翼,但又非常清楚的将自己的一番机心向崇祯帝表明,这些话,他并非没有在奏疏里面说过,只不过远没有当面这么直接和详细。

最后他暗暗吸口气,更加小心翼翼地说道:“固然建虏是蛮夷,黄太吉是僭号,但儿臣以为,时至今日,我大明必须抛弃那种对建虏愤怒、不切实际、不屑交往的态度,脱虚务实,严肃认真的面对这个敌人,而用阿巴泰换回洪承畴和祖大寿就是其中的一步,阿巴泰对我大明没有益处,洪承畴和祖大寿却是建虏的宝,如果能将两人换回,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言罢,朱慈烺深深叩拜:“儿臣这番机心,不能和朝中的言官御史们明言,明言必定失败。同时也不宜拖延,每拖延一分,洪承畴和祖大寿就多一分对建虏归心的可能,说不得就会对我大明造成伤害。因此儿臣就自作主张,将祖泽润放了回去。一切都是儿臣的错,儿臣愿意领罪。”

其实崇祯最生气的并非是换俘,而是太子没有经过他同意就大肆声张,还放了祖泽润回去,这已然是在挑战他的权威,如果不是太子而是一般督抚,早就被他革职下獄了,但对太子,对自己儿子,他还是有容忍的。

而崇祯帝并非没有被欺过,当年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是先斩后奏,崇祯帝事后虽然大怒,但想想辽东局势,他还是摸摸鼻子认了,这也种下了袁崇焕日后被凌迟的种子。

对儿子,崇祯帝没有对外臣那么多的猜忌和顾虑,不隐忍,有火就发。

见太子认错,且原本白皙的脸因为风吹日晒,有点干涩褪皮,这一切都是带军出征的辛苦啊,又想到击退建虏的大功,崇祯帝脸色稍缓,但目光依然严厉,深深望着太子:“知罪就行了吗?朕问你,私放祖大寿之子,是你自己,还是他人建议的?”

朱慈烺心中一惊,知道父皇在怀疑吴牲,急忙道:“是儿臣自己!”

“嗯?”崇祯帝似有怀疑。

“儿臣绝不敢欺瞒君父。”朱慈烺深深一拜。

崇祯帝的脸色这才和缓下来。

对自己的儿子,他还是相信的,另外他也知道儿子绝不是一个轻易能被摆弄的人,从开封之战、潮白河之战、到出居庸关,都可以看出儿子独断果决的性格——如果是儿子自己决定,那就没有佞臣,剩下需要“改正”的就是儿子冒进的脾气。

这些天,反复来回思索其间的利弊,崇祯帝对换俘之策渐渐偏向赞同,不过却始终难以下定最后的决心,原因就是两个字:舆论,或者说是面子。就像太子所说的那样,这些阳谋机心不能在朝堂上明说,可如果不能明说,又如何能说服天下人的悠悠众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