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周延儒,一如既往的深沉,对着太子躬身行礼,淡淡笑,不亲近,但也不疏远。
其他官员都依次行礼。
虽然没有人明说,但朱慈烺却知道,流言和童谣,依然在影响着他们。蒋德璟范景文分明是眼里有话,但却不能说出来,其他各臣,也都用眼神在说着什么。
而在群臣中,朱慈烺特别留意了两个人,一人是广东道御史杨尔铭,另一个则是兵科给事中张缙彦。
此时建虏入塞之战中,武人中,周遇吉王辅臣最出彩,而文官之中,史可法和杨尔铭的表现令朱慈烺眼前一亮,原本,朱慈烺对史可法统帅技能,是不敢恭维的,史可法是直臣,也是清官,历史上,在担任安庆巡抚和漕运总督之时,史可法倒也曾经显示出一些带兵之能,因而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甲申之变后,北方混乱,作为南京兵部尚书,掌握江南兵权,史可法本应该有所作为,奈何史可法在拥立福王的事情上,犹豫不决,政治斗争中,缺乏手腕和权谋,不但在拥立福王的事情上失了分,而且很快就被马士英排挤出了南京,被逼到江北督师。
政治上,史可法优柔寡断,军事上,史可法督师江北,一败糊涂,建虏大军来袭,江北十几万大军毫无抵抗,分崩离析,作为督师,史可法责任难逃。虽然在风骨和气节上,史可法毫无瑕疵,令人尊敬,但其政治和军事能力却不能让人放心。
所以,五千漕运兵被豪格的奇兵击败,消息传来之时,朱慈烺并没有太惊讶,只是叹息。
但史可法坚守河间府,弱兵弱将,顽强击退豪格大军的猛攻,却让朱慈烺重新认识了这一位民族英雄。
看来,史可法并没有那么差,他带兵统军,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河间府之所以能反败为胜,史可法的誓死坚守是基础,而杨尔铭的奇谋是关键,若没有杨尔铭的谋划,豪格绝对不会大败。
如此智谋之人,朱慈烺自然要多留意。
当见到杨尔铭年轻英俊,年不过二十五之时,心中不禁叹服,果然是少年进士,未来前途不可量也!
这样的人,是参谋高才,有机会,要将他放在军事用途上。
明代官制,御史不是直接派任,而都是从地方优秀县令选拔而出的,杨尔铭在桐城县令的任上,击退流贼,表现优秀,因而被提拔为御史。正常情况下,磨砺五六年之后,就会再次外放,担任副省级的官员,又或者进入六部,以杨尔铭之才,定可有所作为。当年,于谦就是在御史任上,一辩成名,最后成为兵部尚书的。
像是感觉到了太子殿下的注视目光,杨尔铭微微行礼。
杨尔铭之后,就是张缙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