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那帮子读死书的书呆子,岂能懂得我等商贾之道?没有了商贾和工匠,如何才能富强国家?”
“哼哼,欺负谁不会读那些《四书》《五经》似的,我也会读!没有考取功名,也敢妄称自己是读书人?”
很快,这一本《钦定大楚宪法》便开始在武昌城和周围的府县里流传,对于那些读书人而言,这本宪法里的内容简直是在挑战他们的认知极限,而对于商贾们来说,却仿佛是无价之宝。
当然除了这些东西以外,其实这本宪法里还有很多内容,比如皇帝是全军的最高统帅,再比如只有皇帝有权利修改宪法等等,说白了这本宪法对于皇帝的权力是进行了一次再放大,可是在眼下这个阶段,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士绅与商贾双方互喷的时候,谁也没有办法去顾忌到君权的膨胀,而且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毕竟谁让人家是皇帝老子呢?在没有人反对的情况下,反倒是这些扩大君权的条款,并没有引起什么争议。
当然这样一来,宁渝的目的也就是达到了,他当然知道不可能依靠一部宪法就能控制住士绅,也不可能通过一部宪法就能扶持其工商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添加的这些私货,足够保障皇帝能够大权在手。
简单来说,《钦定大楚宪法》配合着其他的条款,在实质上将商贾和士绅之前的联系给切断了,而君权的扩大才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这本宪法真正代表的还是皇帝的利益。因此它跟后世的宪法完全是两码事。
双方吵吵闹闹,可是也没办法拿对方如何,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了,而宁渝在经过了这一番斗争之后,面前的这一道光明大道也算是彻底铺好了,而登基加冕的日子就要来了!
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为帝
三月初三,传说中乃黄帝的诞辰,因此自古以来便有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而对于如今的复汉军而言,也将会迎来新的开始。
江宁城,如今已经被改成了南京城,在三月三这一天迎来了祭天大典,也将会成为宁渝登基称帝的一天,无数从湖广和江西安徽过来的百姓,都在这一天涌到了新的南京城里,他们脸上带着几分热诚,希望能够在这一天看到天子登基。
在南京城正阳门外,圜丘被修缮一新,这里原本是当年朱元璋登基之地,在此地修建了圜丘,并且下旨将天地天地合祀,也就是将对天地的祭拜活动合在一起,都在圜丘举行,因此此地乃当时大明朝最为关键的祭祀天地之地。
当初朱元璋在建立圜丘时,一共建立了两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台面和台脚都用琉璃砖砌成,四周为琉璃栏杆。圜丘外还有两重围墙环绕,内圆外方,暗合“天圆地方”之意,还在围墙四面均设有棂星门。而圜丘内还建有望祀殿,其西面还建有斋宫、钟楼、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
等到靖难之后,朱棣迁都北京,此后的数百年里,即便是满清入关之后,京师一直都是驻于北京,这样以来原来南直隶的地位就直线下降,后来还被改成了江宁,而圜丘从此便渐渐衰落,不复当年荣光。
可是等到了这一回,江宁再次被改名为南京,复汉军的高层也都集体搬迁到了南京,仅仅只是在武昌留下了一套人马而已,南京的圜丘自然也就重新进入了复汉军高层的视野,针对圜丘的修复工作也很早就展开了,到了如今自然修建得差不多了。
当然圜丘一带早在十天以前,就已经被复汉军重兵把守,堪称是三步一人的密度,除了相关的工匠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在这个时候进入圜丘,而负责整个守卫工作的便是宁渝的都督禁卫旅,当然如今也被改了名字,唤作皇家近卫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