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0页

两人叫上冻出鼻涕的张知县,一起到了牛佥事所在的船上。

那条船有舱室,里头点着炭盆,盆上还吊着铜皮水壶,可以烤火喝茶。

四人便围坐在炭盆旁,一边烤火一边说话。

“今年的水灾太严重了,坏城垣、淹田舍,漂人畜无算。应天十府受灾百姓超过百万,直接导致一半庄稼绝收。”海瑞痛心疾首道:“幸好赈灾还算及时,终于还是挺过来了。”

海瑞说的平淡,但牛佥事和张知县都知道,这大半年救灾赈灾,中丞大人实在太难了。

其中的苦和累自不用说,海瑞也不怕这些。但问题是,这年代官府直接救灾赈灾的能力其实很有限,哪怕是堂堂巡抚呢,也得指望豪势之家、乡绅地主捐钱捐物,动员百姓。

要是这些人不配合,官府根本玩不转,老百姓就只能干瞪眼……这就是小政府的悲哀,也是小民的悲哀。

而海瑞之前清理非法占田、推行一条鞭法,审理陈年积案、打击土豪劣绅。每一件事都做得掷地有声、有始有终,自然把江南的大地主都得罪惨了。

大地主们虽然没胆子报复,但趁机非暴力不合作,给海瑞上点眼药,却不在话下……

第八十四章 没有海斗士,就没有大上海

后人常以‘清廉而无用’来消解海瑞这样的正直官员,但这不过是脏心烂肺的贪官污吏及其代言人,为他们贪赃枉法的恶行辩解罢了。

至于某位‘喝巫昂’教授将海瑞描述为古怪的模范官僚,不过是一个学术不精、屁股坐歪的历史半吊子,站在‘历史的终结’、‘人类的灯塔’上俯瞰他的母国,为论证‘中必输’、‘河之殇’而刻意进行的夸张扭曲罢了。

对一个人当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对一件事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最起码的一点是不能罔顾事实。比如这些人,他们就只看到海瑞上治安疏、斗徐阁老这些激烈的举动,却枉顾他一个偏远州县出来的举人,是如何从一个偏远山区的南平教谕脱颖而出,被提拔为淳安知县的。又如何在淳安知县任上天下闻名,被提拔进京的。

人家都是凭真才实学真抓实干出来的!是因为他有远超寻常官员的才能,才能打破成见与歧视的樊笼,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事实上,他的正直与清廉反而拖累了他仕途的进步,而不是因为朝廷要树道德标兵,才会被超擢为应天巡抚的!

最好的例证就是这次治水。吴淞江的治理在历朝历代一直是个大难题,太湖洪水泛滥的问题几乎更是无解。宋元明三朝,朝廷和地方官府无数次尝试想要解决,但却一次次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永乐年间,大名鼎鼎的夏元吉亲自主持了吴淞江的治水工程。连他这种给朱棣当账房的人都觉得自己花费巨大,但最后也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