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6页

“不过子道,你可别小瞧了这里,光这个纵谷平原的面积,就将近1000平方公里,在高山群集的东台湾,已经是很难得了。而且这种独特的地形,让谷中温暖湿润,十分适宜耕种。”

赵昊讲得很细,因为聆听他教诲的弟子,是隆庆五年的进士,新任凤山县知县吴中行、整个南台湾,都归他管辖。

吴中行听得很认真,但一路上看到台湾近似原始森林的景象,心里难免还是唏嘘,你说我好好一个庶吉士,怎么就流落到这种蛮荒之地当知县了呢?

其实何止是他,管北台湾的淡水知县赵用贤,也是庶吉士出身,而且成绩出类拔萃,散馆后授的是正七品编修。

不像他,只授了个从七品的翰林检讨,外放知县好歹升了半级。赵年兄平级外放,在外人看来,活脱脱就是一个大写的惨字。

按说,庶吉士散馆后,最不济也该去六科当给事中啊。他们却被外放为知县,还放的这么远,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贬斥!

但两人却甘之若饴,皆因为这是他们敬爱的赵老师决定的。

两人都不是官场新丁了,在京里坐馆三年,焉能不知道被人唤作‘小阁老’的赵老师,有多大的能量?师父想给他们安排个好位子,不过举手之劳。

但台湾是师父打下来献给朝廷的,这两个县也是师父推动设立的,在师父心里的分量肯定重极了。所谓万事开头难,可想而知首任知县的任务是何等光荣而艰巨?师父将重担交在他们两个肩上,绝对是信任和器重啊!

不怕领导加担子,就怕领导看不到啊!

而且他们的师祖,只比他们早一科的状元赵守正,也是从翰林院外放知县的。如今隆庆二年的进士,好些还在六七品上挣扎呢,人家已经是正四品少詹事,掌国子监事了。

活生生的榜样摆在那里,两人相信只要自己在台湾岛上好好干,肯定能走师祖的老路!

……

其实他们想得太美了……

赵昊表面上是积极响应岳父大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号召,主动命弟子都到地方上去锻炼,不在京里混日子。

但其实,之所以把两人发配这么远,是因为三年后,他们跟他岳父疯狂对线,差点没把大明摄政给逼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