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1页

“我这个年纪,早该回去抱孙子了,兄弟你还是另请高明吧。”赵锦苦笑一声,他都被徐渭挤兑怕了。

“那可不行,我爹就指着你和吴叔叔镇场子了。”赵昊笑着抽出根中华牌香烟塞到老哥哥嘴里,安慰他道:“怎么也得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哎……”赵锦本就只是做做姿态。吏部尚书是非翰林出身官员的仕途巅峰,他的资历早就够了,只是一直被张相公压着上不去而已。这要是没当上天官就退休,那才是终身遗憾哩。

“接掌吏部之后,在我方官员的安排上,要尽量向地方上倾斜。”赵昊给赵锦点上华子道:“实在没法派去地方的,就多往南京安排,务必要降低在朝官员的比例。”

“这是为何?”赵锦有些不解,京官的升迁可比外官快多了。

“这一来嘛,地方上才能锻炼人。”赵昊轻声道:“主要是集团判断,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朝堂将陷入无意义的内耗中。我们在京里人太多的话,既扎眼,又会成为无意义的牺牲品。”

“明白了。”赵锦点点头道:“眼下四大总督我们只占了一个,二十二的巡抚里只有五个,也确实太少了。”

在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合并为河漕总理后,全国便只剩四大总督——蓟辽总督周咏、宣大总督郑洛、三边总督陈三谟,以及两广总督牛默罔。

二十二个巡抚里有应天巡抚金学曾、浙江巡抚唐鹤征、福建巡抚张位、广东巡抚于慎思和山东巡抚吴康远。

至于藩台臬台、道员府县就多了去了,无法悉数道来,大概占五分之一的样子。

其余大量己方官员,三分之一在两京各衙门任职,三分之一任各省府佐贰,还有三分之一在省里候补多年不能补缺,被长官安个某某委员的名头便随意差遣,吃苦受累背黑锅。

好多人受不了告病回家,甚至跑到集团去挂职……

之所以造成这种糟糕局面,除了过去七年失去对吏部的掌控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裁汰冗员乃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张相公柄国十五年,几乎年年都裁撤大批冗员。他的逻辑很简单,因为在考成法的督促下,官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自然就用不着那么多人做事了,还能节省大笔俸禄和办公开支……

其中裁员力度最大的万历九年,张居正在中央裁撤419人,地方官员裁撤902人!在他当政期间,大明官吏总数减少了十分之三!

在这种背景下,哪怕赵昊的弟子也难免沦为牺牲品……这也是赵昊和张居正决裂的又一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