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页

要得精兵强将,唯一的办法就是百战百胜。

方信第二年计划,就是军屯解决部分粮食,然后下死工夫进行训练,并不是说,不出击了,而是务必选择合适的部队和时机,每战必要获胜——这才能以战养战,培养着百战精锐之师来。

想到这里,方信已经下决心,今后二年新掌军事,虽小股出战,也受其令,从中培养出百战之师来。

至于日常维持,就先给幕府人员了,到了现在,方信已经名正言顺提拔了一些人,渐渐形成个相对紧密的小群体,足以维持日常运转——而且也必须维持日常运转,毕竟按照方信的心思,这些人日后就是新帝国的中央了。

现在全省数十万军民,其心在何处,就是复仇,只要能完成这点,方信在这省这军中地位就不可动摇,如此,这方蛟龙成矣!

第一百六十一章 演化(上)

时光飞流,转眼又是一年,是永安十三年三月。

风适虽然官位还是幕府从事,却已经显露锋芒,渐渐受到方信重用,此人文武具备,却又不拘泥于诚规,所以这次,方信召见他,却为了讲武堂之事。

“我部长期屡次出兵敌境,功过得失,都是血的教训,应是记录下来,传授于下级军官,以少些不必要的牺牲。”方信拿着茶盏辍饮,又说着:“我准备建讲武堂,在幕府机构下,无需教导四书五经,也无需教导诸兵家兵书,识数百字,知这些足矣!”

“主上说的是,诸军新进,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说就明,抽些悍卒兵头来教导这些,并不需要多少时间。”风适听了,说着,眸光中一闪,一副了然模样:“不过,想必这些人,都会对主上感恩,越发奋战。”

这并不是后世的军校,方信也没有这个意思,但是一入幕府建立的讲武堂,就自然打上了方信的烙印,交流他们能吸取的经验,也是很重要,可所谓一箭双雕。

至于士官制度,地球上起源于普鲁士陆军,而后世,某党实际上也是这套,所谓的基础骨干党员,有着一大群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士官,使体系不断自动完善,这当然是好的,可是方信现在不取。

大规模士官的土壤,是有着统一的共识,以及相应的技术、交通、物资条件,如是没有这些,想想后世满清大练新兵的结果就知道了——新军士官是培养出来了,却大部分是谋反之用,反而成为了满清掘墓人。

至于某历史上的蒋公,也以此起家,都是教训。

方信自问,还没有统一数十万军民的共识核心,自是不作这事,但是小小弄些讲武堂,短期培训一下,增加一些可能崛起的未来将帅,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至于讲武堂的主持人选,风从事,可愿担任山长?”方信想了想,就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