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绣衣使者

在外面公众场合,谁敢说皇帝的坏话?那就杀头灭族的大罪!

可是回到自己家里,门一关,那可就管不住百姓的嘴了。不知有多少污言秽语被那一面面厚厚的墙壁吞没。

小皇帝刘钰揉了揉耳朵,这几天他老觉得耳根子发热,没事还要打上几个喷嚏。按照牛头和马面的说法,那必是外面百姓都在颂扬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才使陛下有了这样的反应。

对这些话刘钰一个字都不相信,他觉得没人骂他就不错了。

“现在市面上粮价多少了?”刘钰问道。

侍郎何欣答道:“各大粮商的价格都在三千四百钱到三千七百钱左右,这个价格已经有十天了。”

“看来是暂时稳住了,还真是缺粮啊!”皇帝叹道。

作为一个现代文化青年,他当然知道供需关系的原理,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不应求,价格上涨,除非被独家垄断,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可以为一种商品寻找到最合适的价格。

粮价放开前,官方八百钱一石的价格没有参考价值,黑市的五千钱一石才是实际的市场价,但那时粮商都在囤粮,即便他们认可的五千钱一石也都是在偷偷交易,交易量不大,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官府抓住惩治,得不偿失,这导致粮食供应有一种虚假的紧缺现象。

等到粮价放开,粮商可以公开以五千钱一石售粮,于是把库存都搬了出来,入店销售,粮食供应量上来了,价格自然就慢慢回落。因此粮价在半个月左右降到三千五百钱,这就是放开粮价的效果。

所以在百姓看来,粮价从八百钱升到三千五百钱是皇帝陛下的锅,他们暗暗地骂皇帝。可是在刘钰自己看来,自己是使粮价从五千钱降到三千五百钱的功臣,这一千五百钱的降幅正是放开粮价带来的好处。

可是粮食价格稳在了三千五百钱左右,再也降不下去,这说明粮食供应确实存在紧缺现象,粮商手中的存粮也不多了,他们开始惜售了。

“赈灾的钱粮,每天要消耗多少?”皇帝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