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把太医署这一机构进一步整顿扩充。】
在大唐的医学教育中,有《大唐六典》留下相关资料,荆咕直接把相关资料打在大屏幕上,并且做出文字解释。
其中,把太医署的医学学生称为“医生”,负责授业的是“医博士”和“助教”。
《大唐六典》记载师资配置:“皇朝武德中,博士一人、助教二人。贞观中,减置一人,又置医师、医工佐之,掌教医生、医博士,掌以医术教授诸生。”
关于分科学习:“诸医生,既读诸经,乃分业教习,率二十人,以十一人学体疗,三人学疮肿,三人学少小,二人学耳目口齿,一人学角法,体疗者七年成,少小及疮肿五年,耳目口齿之疾并角法二年成。”
体疗指的是内科,疮肿是外科,少小是现代的小儿科,耳目口齿类似现代的耳鼻喉科,角法是一种放血疗法,大唐的太医署医生主要学习这五科。
关于学习的教材:“习本草、甲乙、脉经。”即《本草经》、《甲乙经》、《脉经》。
此外,还有华夏特色的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学习的主要教科书有《明堂》、《脉诀》、《黄帝针经》,辅助教材有《流注》、《偃侧图》、《赤乌神针经》等。
【唐肃宗时期,医学人才的选拔有了“考试登用如国子监法”以及照“明经”,“明法”等科举科目安排的明确规定,有了生徒、贡举、制举、待诏等选举形式,并制定了切于医学实际的考试科目与合格标准,这一点是隋朝没有的。】
【选拔人才测试的科目从《经方术策》十问、《本草经》二问、《脉经》二问、《素问》十问、《伤寒论》二问等医疗著作中出题,能解答七问以上则授予相应医官资格。】
“原来医官也可以通过考试来选拔,不错!”刘彻感觉又学到一招,非常高兴。但是高兴之余看着满朝文武,恨铁不成钢,“可惜我大汉的医书还是少了些,你们,真让朕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