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在大唐,民间的大夫看得颇为羡慕。“原来官方的大夫要学那么久,难怪那些太医那么厉害。”

“我们民间这些赤脚医生哪里能比,知道一两个方子就能行医,家里有一本半本医书都可以当传家宝了。”

一句话说得这几位熟识的同行相视苦笑。

别说他们,就算是他们那些更厉害的师父,都不过是靠着一两本医书自学或者家传的经验积累成为的大夫,哪里有太医署那么专业那么细致分科。

如果不是天幕介绍的如此详细,许多民间的大夫根本不知道还可以分科学习。家传医学向来是有什么教什么,祖辈擅长什么教授什么,遇到什么病人治疗什么。至于什么草药种植栽培,同样是要学,有弟子的弟子帮忙处理,没弟子的请药童或者干脆自己动手。

他们也知道有些药材处理不好会影响药效,只以为是经验不够,哪里知道太医署连这都可以学。

一位年长一些的大夫羡慕地看向长安的方向,向往着太医署的藏书:“太医署一定有很多医书吧!”

如果可以,他多想把自己孩子送去太医署。

另一位直白点的大夫直接说了出来:

“真好啊,如果我们民间大夫也能进去学习就好了。”

脾气暴躁一点的大夫嗤笑一声:“想得美呢,连科举都是贵人的事,这种给贵人看病的太医署肯定都是贵人的后代。”

一席话,虽然不中听,但却是事实,顿时说得友人齐齐一叹:“哎!”

这太医署再好又有什么用,他们这些乡野大夫又没法进去!

【为了便于学生识百草,太医署在长安附近开辟了300亩药园,“药园师以时种莳,收采诸药”,使学生能“辨药形,识药性”等,与现代医学院会在学校种植中草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