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龙虽然答应出版,但是出版过程长达十三年,李时珍已经从62岁等到了70岁,等得自己心力交瘁。

如果不是天幕夸过他是“药圣”,胡承龙为了利益力排众议抓紧时间出版,按照历史,要等到李时珍75岁给朝廷上奏折请愿时才得到重视,然后第一年李时珍就病逝了,并没有能看到《本草纲目》的出版。

这其中就有保守派当时更为势大,医学界更崇尚“学古”的原因。

哪怕出版之后,李时珍已经去世了,风波依然未散,李时珍被保守派大加指责,这种指责从明朝一直持续到清朝。

好在也有人支持,明朝时期对李时珍的支持者众多,还有不少人模仿他的风格写医书,但是到了清朝再次被批评,到清末外国文化入侵后,李时珍被批评的更狠了。

【但是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发展。不学经典容易忘本,不创新容易成为一潭死水。文化需要交流,医学同样需要。】

【在清朝有了医学杂志后,保守派与革新派的交流更加频繁,对医学的促进有了更好的作用。】

【这个医学杂志,就是清朝乾隆年间,医家唐大烈编纂的《吴医汇讲》,主张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开创了华夏医学杂志的先驱,非常先进。】

唐大烈听到天幕说起自己的《吴医汇讲》,精神抖擞,立刻吩咐仆人给他取一份《吴医汇讲》来,还特意取得当年发行的第一份。

他摊开书籍,只见卷首刊上写着一段话,正是自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