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死病之后,医学研究者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强调“解剖研究”。个人研究人体的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成为一个更直接地处理不同疾病和健康状态的人体的过程。此外,在这个时候,外科医生的重要性变得更加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有人在接力。
1315年,意大利的波仑雅医校中,教师蒙迪诺公开解剖一具女尸,1316年写了一本《解剖学》,书中附有一幅解剖教学图展现了解剖过程。
图画中,教授坐在讲台上,助手在讲解,仆人在操作解剖,学生们在围观——也就是说,解剖实际上是不专业的仆人操作的。
作为最早的解剖书籍,这本书印刷了20多次,一直沿用到16世纪,在这期间,解剖学几乎毫无发展,解剖也都是其他人操作,从不亲自实践。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让解剖学从外科学中分离出来,对学生真正有益的解剖学知识逐渐增加。
16世纪,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解剖工作和解剖图带给了社会很大的冲击,兴起一阵解剖学的热浪,让画家、药剂师和医生紧密联系起来,并且有了更完美的人体解剖科普图,对当时的画家学习透视画法、几何学和人体比例也有了重大影响。
达·芬奇去世后,比利时人安德鲁斯·维萨里接过了解剖学的接力棒,成为了未来的“解剖学之父”。
1543年,只有28岁的维萨里完成了不朽巨著《人体的构造》。因为维萨里的著作中与教会中“男子的肋骨每边少一根”冲突,不断遭受到教会的迫害,最终维萨里只能离开帕多瓦,将所有未出版的书付之一炬;
维萨里的同事达卡皮于1518年出版了《头骨骨折》,1521年出版了《蒙帝诺解剖学的注释》,1522年出版的《学习入门》均对解剖学贡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