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能隐晦的看一眼始皇帝,希望始皇帝活得更久一点。

起码,先把目前大秦的烂摊子解决好。

【咕咕个人有一个大胆的猜测,会不会在商周以前,比如虞夏时期,对文字的管控更为严格,连遗址里也不会存放。】

【各朝各代的文明是先后相继的,周天子以“君权代神权”,商君王以神权捍卫王权,这是一个从神走向人的过程。那么会不会在商朝之前,夏朝,甚至虞朝,对神权更为尊崇,对文字更为垄断,以致于不会在人间留下任何只言片语。】

【为什么咕咕有这种推测呢?这也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态度逆向推测。】

【春秋战国时期,“法”开始不断向民间普及,反而激怒了旧贵族。

足以看出传统王室的态度——对文字、文化,占有绝对霸道的垄断权。】

公元前536年,子产当上郑国的执政大臣后,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遭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激烈抨击;

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范宣子执政时修订的刑书铸于鼎上。这也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遭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激烈反对;

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私造刑书,写于竹简,称之为“竹刑”。在竹刑中,他明确反对礼治,提倡“事断于法”,主张实行法治。

邓析认识到民智未开的恶劣影响,主动把刑法刻在竹简上,做成“竹刑”,比刻在铜鼎上的法律更便于携带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