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道:“回陛下,都发了。”
——明朝,到冬至这一天,天子不仅要到天坛祭天,各个宫殿都要发消寒图。
朱棣想了想:“既然天幕也说这个有趣,那今年与民同乐,给民间百姓各家各户都发。”
不过是一家一张纸,大明现在不缺纸和墨,就缺钱。
.
清朝,九九消寒图花样更多,不但在原来的文字版图画版上发明了更多花样,还有了新的填色法。
“这种单一填红色有什么意思,应该根据天气来填色。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等到一年冬日结束,看看色彩就知道这一年冬日过得怎么样。”弘历洋洋得意分享大清更为高级的消寒图。
此时各地九九消寒图都有了各自的特色,尤以河北“六子争头”图案最为著名,还有许多带有吉祥寓意的《连生贵子九九消寒图》、《三字经九九图》、娃娃题材等,如同年画一般,好看又受人喜欢。
.
“天幕那边也冬至了啊。”民间,妇人吩咐一声小孩,顺便考验一下孩子,“幺儿,把九九消寒图挂墙上,还记得九九歌吗?”
幺儿颠儿颠儿地跑去把买来的年画九九消寒图挂在墙上,还嘻嘻哈哈唱起了大人教授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冻河开,□□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消寒图主要来源于华夏“数九”的习俗,但是具体起源时间不明。】
【关于“数九”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着《荆楚岁时记》。到了明朝,士绅阶层产生了“画九”、“写九”习俗,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