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朝,五帝有了新的说法,孔颖达编纂着《大戴礼记》,写下大唐的五帝。

“五帝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北宋时期,刘恕辅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外纪》时,写下大宋的五帝:“五帝当是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我们所知道的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主要是女娲补天和女娲抟泥造人。其中女娲补天还被排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

【但是,这些神话,都是经过统治者有心篡改过、为了统治者服务的。】

【大家可以看看,同一个传说,是如何被文人以巧妙的笔法,改得面目全非的。】

天幕放出一段段的史料,能够清晰地看出,单独一个“女娲补天”,就在不断地被篡改。

“女娲补天”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竹书纪年》:“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乃移于琅琊之滨。”

可见,女娲补天的神话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已经有了“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的补天情节;

到了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记录道:“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巨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而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也曾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一直到此时,女娲都是因为“物有不足”,因为“四极废,九州裂”,而主动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此后才有共工颛顼争霸怒触不周山、折断天柱导致水灾的故事。

但是到了东汉,就开始大调转。

东汉,王充在《论衡·谈天篇》中写道:“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