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女”字,是一个跽坐着、双手交叠在身前的女性。】

【华夏的凳子是隋唐时期从西域传过来的,所以也叫做胡椅。商朝时期无论男女都是跽坐,也称为长坐,是比较端庄规矩的坐姿。而且还有个有趣的说法,说是因为女娲抟泥造人时尾巴是盘起来的,所以最古老的甲骨文选择用这个姿势】

【“男”字是用得职业分工,甲骨文看起来像是一个人在耕地,这也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显现】

【甲骨文中的“母”字,带有母系崇拜的元素,重点强调的是双乳,含义是指“母”是孕育过子女的人。“父”是用的一个人类似拿着斧头的“斧”字来代替】

【还有“夫”和“妇”,商朝时期并不是指夫妇,而是分别指成年的男性和女性】

【“夫”看起来像是一个迈着豪迈大步走着的人,而“妇”是“女”旁边多了一把扫帚,这也是母系过渡到父系的证明,开始被圈禁在家中,被家务劳动束缚】

【哪怕是现代,“妇”的繁体字是“婦”,也就是一个“女”人拿着扫帚,从事家务劳动】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天幕下的腐儒摇头晃脑,觉得天幕说得很好,从字形来看,女子就该在家做家务,服从自己的丈夫。

他们振振有词,对着身边的女性宣传自己的大道理:

“妇,服也,服家事也。”

“女子为妇,洒扫庭除。”

“本就是理所当然,古往今来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