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看向李斯:“李卿需要多培养一些律法人才,日后与外邦交流,法律合约之事也需谨慎。”

这西方人过于阴险狡诈,与之打交道果然方方面面都得慎重。

刘彻在自己满朝文武中挨个看过来看过去,眉头打成死结,最后看向张汤:“这种外国的合同,你懂吗?”

张汤:“……”

他虽然与赵禹编次律令,制定过《越宫律》《朝律》,在刑狱方面用法严峻苛刻,但其实他治狱是以君王主意旨为准绳,还真不是特别的法家。

不过再一想到西方人合同里玩的文字游戏,张汤自信了:“陛下,臣可以一试。”

《尚书》、《春秋》这样的圣贤书都能被他用作刑狱断案,不过是文辞暗藏锋机这种事,他擅长。

民间百姓和商人则是联想到自己,开始紧张起来。

“咋办,咱都不识字,是不是更容易被坑?”这是虽然不识字、但是需要跟官府或者地主租借农具耕牛的农人担忧的。

“这么长的合同,明显是故意让人看不下去的,以后还得多留个心眼。”这是经常需要与人签订合同的商人,“家里有账房先生还是不够,还得请个讼师。”

讼师相当于古代的律师,帮人写状纸打官司,在明清时期留下有关讼师的民间资料和记载比较多,但是在宋朝时期因为商业发达,讼师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时期。

宋朝时期因为经商者众多,已经是百姓接触合同最多的时刻。

但是从现存的宋朝契约书可以看到,当时的合同普遍非常简单,一张纸就可以写完。以致于进入现代化社会后,与西方社会接轨时,不适应现代的合同,没少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