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遗传育种家孙寰,开创了华夏杂交大豆科学研究。

“全世界如果第一个能开展杂交大豆研究的,一定是华夏。作为大豆的发源地,华夏才拥有最多的大豆资源。”

孙寰第一个提出杂交大豆的观点,为了证实,不遗漏任何一个大豆品种,从南到北,跋山涉水走遍了华夏大地。

最终,孙寰在河南的大豆试验田里发现了雄性不育苗。

在经历了反反复复的试验后,1993年,孙寰和他的团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雄性不育的大豆种子,让大豆杂交开启了第一步。

第二步,由农科院吉林蜜蜂研究所的葛凤臣接棒。

葛凤臣研究出了一种引诱剂,驯养蜜蜂来为大豆授粉,将大豆与蜜蜂绑定在一起,更高效率的授粉生长。

此后在他与团队的不断发现和努力下,从新疆伊犁,又发现了一种骆驼草。

骆驼草可以充当蜜蜂的蜜源植物,还有苦豆子、三叶草、黄花草木,它们栽种在大豆的周围,开花比大豆早,可以吸引蜜蜂来为大豆授粉;

还有向日葵,开花比大豆晚,可以继续吸引蜜蜂来授粉。

将这些植物与大豆混种之后,大豆让土壤变得更加肥沃,让周围的草木长得更大茂盛;而骆驼草、三叶草等草木通过错峰开花,吸引蜜蜂来采蜜授粉,提高大豆的产量。

此后不需要引诱剂,具有蜜源专一特性的蜜蜂稳定的来大豆区域采蜜,与这些绿植一起,集体构建了一个和谐家园。

.

引诱剂古人不懂,让蜜蜂专门去采大豆的花蜜难度有些大,因为大豆的花粉很少,花香也淡,并不是蜜蜂偏爱的花朵。但是不用蜜蜂授粉,大豆的花粉沉重,靠风力授粉效率低产量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