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如此,林如海还是掩住了一件事没说:太子是国之储君,这些粮行们敢于同太子作对,公然联手推高粮价,害得京畿一带民不聊生,再考虑一下随之而起的市井流言,这背后的推手,显然很有来头。
这些却不便林如海明说了,好在贾放不笨。
可是,粮行们在这个时候发难,就真的没人管吗?——贾放想,若他是当政者,且得抓一个“典型”出来,好生处罚一回,罚到他们肉疼,其他粮行怕是才会收敛些。
贾放将他的想法略略向林如海透露,林如海赶紧摇头,说:“我知道子放的想法,人人都觉得太子殿下应当如此——可是太子不能师出无名,如今粮确实是贵,从四方调运到京城也不算容易,若真是这个时候针对了粮行,怕是就没人肯往京里运粮了。”
贾放心想:这么说来,这个朝代确实还是尊重私有产权的,不会动不动就抄没普通商人的财产……还是说背后有更多的弯弯绕?
“总之,商家之事,最好还是用商道的手段来处理,”林如海说,“这是家中长辈曾经教导小弟的。”
“但是我还是有一事想不通,”贾放皱着眉头道,“纵使各粮行对太子新政有所不满,所以联手抗住粮价,那么‘天一生’麾下的粮行,是否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坚持不肯降粮价?”
“天一生”,就是北静王。
贾放早就从兄长贾赦那里,听说了北静王水宪做的生意覆盖了各个行当、各种财货,除了盐铁这两样他不沾,其他领域就没有不涉足的。
早先贾放再三向救起的男孩确认,说是京城里没有一家粮行不维持高粮价的,他心里隐隐约约起了疑——囤积居奇,借旱灾牟暴利,难道这水仙小王爷也有一份?
再想起当初在晚晴楼上的那一问,水宪直指他贾放“纸上谈兵”,说他那句“有粮者出粮”根本不切实际。可实际上水宪自己也同样是那个不愿出粮的“有粮者”?
贾放认为这应该是事实,但是他内心很抗拒,不愿相信。
这可能是因为水宪和贾放有合作关系,贾放把他当成了一个天然的盟友。
可是听闻盟友竟然也能狠下心肠,不顾百姓的死活,坐看这些个人间惨剧一幕又一幕地在京畿重地上演,贾放内心自然无法接受。
他是一个在生活细节上很龟毛的人,精神上自然也有洁癖,对盟友的三观……总是有那么一点高标准严要求。
谁知林如海一撑桌面起身,随手往桌面上抛下一块碎银子付过了茶钱,扯一扯贾放的袖子:“你提醒我了,他人就在府里,不如我们当面去问他。”
林如海这时完全像是个爽快直肠子,疑问绝不能搁在肚里过夜,拉着贾放就走。北静王府也不算远,林如海领着贾放穿过两条南北向的大街,拐个弯,就已经到了京城西北面的北静王府。
北静王府的门房应当是认得林如海,但是不认得贾放,见到两人,正要上前询问,却忽然一眼瞥见了贾放随身佩着的那枚青田石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