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日起,我刘立兴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武元县吏员……”

“我承诺,在担任武元县吏员期间,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本着为百姓们服务的精神完成一应本职工作……”

旁人可能是越念越糊涂,不晓得啥叫“为百姓服务的精神”,可是刘立兴却越念越兴奋,越念越大声——在桃源寨他有好多朋友,后来进了各个办公室当职员的,他们说起话来,也都是这个腔调。

“……让我们的工作为百姓所认可,让我们的职业为百姓所敬重。让我们的名姓能够写入县志,我们的贡献百世流芳……”

渐渐的,其他人的声音也大了起来:他们好像有点儿了解县尊的意思,现在大家都是手握“文凭”的吏员了,县尊大人对他们的期望自然也与以前不同,不能如以前一样,只做浑浑噩噩的吏员和衙役。

刘立兴一边念一边激动,觉得身为这武元的新一批县吏,更加理所应当做出改变,让自己的形象焕然一新。

“……为把武元县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文明的新武元而努力奋斗。”

第142章

武元县衙上上下下所有吏员与衙役, 全部换成了手握“文凭”,文能写公文,武能扛水火棍的“高级”县吏。

他们很快发现, 认识常用字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好处,比如, 在县衙外头贴个告示, 不必请一旁坐着算卦代写字的先生, 自己就能给百姓读告示了;平日里巡街也轻声细气了不少, 毕竟总得做出个“文化人”的模样, 不能与那些混混们一般模样。

最要紧的, 是县太爷发下来的一些朝廷邸报、内部参考(其实就是一些摘抄摘要), 他们也都能不费多少力气地读懂了——那上头有不少胥吏盘剥百姓、刁难索贿、挟制主官、监守自盗、包揽诉讼一类的罪案,以及案件的最终结果。

那些结果自然是胥吏们被绳之以法,处以极刑。偏生这些“参考”对于这些人的下场, 描绘得细节精确, 栩栩如生。刘立兴读来, 仿佛能听到刑场上那些惨绝人寰的呼号。他一路读下去,汗毛立一阵又倒一阵的,心潮此起彼伏。

这会儿刘立兴正翻阅着一份“参考”,忽见叔祖刘名化过来,刘立兴便问:“叔爷爷,您说这些个官府里的吏员, 放着好好的公门饭不吃,为啥非要不尊法纪, 作奸犯科?”

刘名化听见,顿时一脸的乌云,心想:你小孩子懂个屁!

胥吏就是在刀尖上行走的职业, 走得稳走得巧了便能赚得盆满钵满,一人得道连带整个大族都鸡犬升天;走不巧了摔跌在那刀尖之上,自然是鲜血淋漓死无全尸——一句话,富贵险中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