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 平衡利益点

这可不是好战,更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在向其它国家表明态度。明确的告诉任何人,大明帝国不是软柿子,也不是虚胖,更没老。谁想在太岁头上动土,就要做好不死不休的准备。

“陛下息怒,依臣之见应先遣使节前往道明利害再探听虚实。如对方仍旧冥顽不化,再施以雷霆手段不迟。”

对于皇帝表露出来的明显战争倾向,朝臣们没有直接说不对,却也不是完全赞同。主要是奥斯曼帝国太远了,大明在当地并没有什么利益诉求。

打通前往欧洲的商路,听上去挺诱人,可实际上并不紧迫。大明的商品很大一部分都在内部消化了,用来出口的份额一直由葡萄牙、荷兰商船承办,数量有限,短时间内不用下大力气开拓新市场。

陆上还有叶尔羌国通往波斯的商路,再往西没多大意义,因为产量跟不上。光是从波斯转往俄罗斯帝国的货物就连年增长,价格翻了将近一倍仍供不应求。

此时就算把奥斯曼帝国变成海外领地,对大明国内的诸多产业也没有太大帮助。把科伦坡港当做商品集散地的办法就挺好,再往西真顾不上了。

朝臣们有一个算一个,家中无一例外全经营着这样那样的产业,且规模都排的上号,无形中成了某些行业的代言人。

远征夏威夷群岛,朝臣们不光不反对,还争先恐后的献计献策。为啥?还不是听说美洲有好几座大型银矿和铜矿,如果不在出兵问题上投赞成票,再表现的积极些,将来分配战利品的时候就没法伸手了。

不是他们不喜欢打仗,而是利益不够。奥斯曼帝国那块破地方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特产,明摆着占不到大便宜,却要耗费国库拼死拼活的征战,图个啥嘛。

“本来就是要谈的,朕还打算互派常驻使节增加联系。结果热脸贴上了冷屁股,难不成左脸被打了还要将右脸再送上?”

对于这个建议,洪涛想都不想就给否决了。谈判本就不在计划之中,无论从哪方面衡量,大明与奥斯曼这两个大国也不具备和平共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