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朝廷脸面?
多么小众的词儿,倒是引起了崇祯的兴趣。
崇祯轻声道:“毕爱卿,都谈到这个地步,没什么不能说的,细说说吧!”
“是!”
毕自严一拱手,继续道:“陛下,从神宗年间到陛下登基,朝廷多次向民间借银子以应对财政空虚,都没有偿还,一共……六次。
第一次,万历二十年到万历二十七年间,朝廷为抗倭援朝战争,先后向民间多次借银子,以江春家族为代表的盐商,以潘氏、孙氏为代表的苏州丝织业巨贾,总额高达两百万两。
承诺以‘盐引’补偿,但实际支付不足三成。
第二次,万历二十七年,宁夏哱拜叛乱,朝廷又从以汪道昆家族为主的徽州盐商和以平阳府卫氏、曲沃王氏为首的山西典当商借款一百二十万两。
承诺以两淮盐引抵偿,实际兑付依旧不足三成。
第三次,万历三十四年,三大殿火灾重建,国库空虚,又从孙隆等苏州丝织业巨贾和以林宏仲为首的广州外贸商借款八十万两。
承诺增加生丝出口配额,实际支付不足五成。
第四次,万历四十四年,辽东战事紧急,朝廷又向晋商借银,每户借银五到十万两,合计六十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