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1章 北地亦有稻米香(四)

隆庆中兴 休息的云 3180 字 6小时前

朱载坖认为,大明要建设湖广、中南和北方三个重要的产粮区,才能够保证大明的粮食能够足数,这个产粮区各有不同的用处,中南半岛上的粮食是用于平抑物价,充实仓储的压舱石,毕竟缅甸、暹罗的粮食产量大,价格便宜,同时海运方便,可以直接抵达大明的沿海,辽东、京师、东南等大明的重要地区,是大明平抑物价,抵御灾荒最后的压舱石。

但是中南也缺陷,首先中南距离大明的腹心实在是太过于遥远了,除了海运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将粮食运送到大明,也就是说,除非是特殊情况,正常来说,中南的粮食只能接济附近的省份和沿海省份,大规模用陆路运输的方向转运粮食是很亏本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南的粮食由于他的地理位置是有缺陷的,而且现在大明在南洋不是没有敌手,一旦大明和佛郎机翻脸的话,对于大明来说,海上的航线就不再安全了,缅甸、暹罗的粮食能否按时足量的抵达大明,就是一个问题了,朱载坖必须提前有所准备,否则的话对于一旦海上的航线被掐断,甚至不需要掐断,就是就是受到影响也会对大明的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这是朱载坖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朱载坖必须有所准备,首先当然是开发湖广,湖广坐拥江河之利,可以利用长江水道,将湖广出产的粮食顺江而下,运抵东南,同时再经由运河发运到京师,以接济北方,稳定东南,只要东南稳定下来,大明的经济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所以对于湖广的开发是保东南,济漕运的重要措施。

其次就是对于北方的农业开发了,北方的产粮主要是用于抵御各种灾荒,接济九边军镇,供应军需,是大明的最后一道保险,所以对于北方的产粮区建设,朱载坖是很重视。

徐贞明说的口若悬河,大谈特谈在北方兴修水田的各种好处,但是朱载坖的眉头也已经皱起来了,他只一味强调通过水田来疏导泄水,却忽视了北方的旱地种植也同样需排灌结合的用水技术。在北方推广水田种植水稻固然是好事,但是北方的旱地肯定是占绝对多数的,朝廷的水利工程不能仅仅只为水田服务,更要为北方广大的旱地服务。

如果只重视水田,便会给人尽开水田的错觉,势必会出现不满的声音,从而难以持续,导致对朝廷政策的抵触,朱载坖在内心想到,这个徐贞明,还是太嫩了!

果不其然,徐贞明说完,李春芳就说道:“陛下,现今为之兴水利耳,固不必强之为水田也。或疏或浚,则用官资,可稻可禾,听从民便,不可强求也!”

朱载坖点点头说道:“李师傅说的是,不能强迫百姓种水稻,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之前反对申时行和徐贞明在京畿推广水稻种植的奏疏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这条:“无水之处,强民浚为塘堰,民一亩费数十亩之工矣,及塘成而沙土不潴水,雨过则溢,止则涸。”

北方的地理气候毕竟和南方不一样,朝廷兴修水利,不仅仅是为了推广水稻的种植,更重要的是使得大量的旱地能够得到浇灌,这样的话,整个北方的粮食产量才能够得到提升。

不过朱载坖也发现,徐贞明确实是能干活的人,他不仅想推行水稻的种植,更提出了具体的方案,他对于京畿的水利有详细的计划,准备兴修桑幹河、滹沱河等流域的水利工程,准备因势利导,用筑坝开渠、疏导泄水之法,在高处开渠拦水,低处筑围蓄水,通过这样的方式治理河流,分散河水,一来预防了水患,二来可备旱时灌溉所需,为稻田开垦提供水源。

徐贞明说道:“陛下,殿下,诸位大人,京师负山控海, 负山则泉深而土泽,控海则潮淤而壤沃,泉从地涌,一决而通,水与田平,一引而至,疏渠溉田,为力甚易,此天赐之地也。”

按照徐贞明的规划,密云以东的蓟州永平等地,都是适合种植水稻的,但是朱载坖认为,既然是要大修京畿的水利,不仅仅是为了水稻,而是要尽可能多的扩大灌溉的面积,提升京畿的粮食产量,尽可能多的利用河水,浇灌土地,使得旱地的产量也得到提升。

同时朱载坖认为,北方也不仅仅只有京畿适合水田,宁夏、河南的信阳等地,也都有充分的条件,可以种植水稻,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兴修水利,不仅仅是局限于京畿一地,但是现在肯定是要京畿一地试行的。

朱载坖命令申时行、徐贞明详细上疏,陈述在京畿兴修水利,推广水稻种植和屯垦的有利条件,然后朱载坖在下部议。

阁臣们走后,朱载坖和朱翊釴父子两人开始商量起来怎么对付这些勋臣皇亲和太监们了,朱载坖父子两人开始分析起来,这里面比较好对付的是所谓的皇亲,他们虽然地位尊崇,但是实际上没有什么权力,只要加以收买,软硬兼施,他们还是能够就范的。

比较麻烦的就是勋臣们和太监们,勋臣们累世经营,在京畿甚至是整个北直隶都拥有大量的田产,甚至还有一些奴仆、家将等打着勋臣们的旗号,占有田产,以田地数量而论,勋臣们的土地肯定是最多的,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太监,太监们大多出身于北直隶,富贵之后肯定是要衣锦还乡,在家乡买田置地,甚至过继子嗣,延续香火的,他们也都拥有大量的土地。

朱载坖和朱翊釴父子两人决定分工,勋臣们和太监,由朱载坖来摆平,皇亲、外戚等由朱翊釴来摆平,朱翊釴第一个去找的就是自己的姑姑宁安长公主和嘉善公主,然后就是自己的老丈人崇安侯,朱载坖心想,朱翊釴还是有些长进的,处理事情还是很稳重。

()

朱载坖认为,大明要建设湖广、中南和北方三个重要的产粮区,才能够保证大明的粮食能够足数,这个产粮区各有不同的用处,中南半岛上的粮食是用于平抑物价,充实仓储的压舱石,毕竟缅甸、暹罗的粮食产量大,价格便宜,同时海运方便,可以直接抵达大明的沿海,辽东、京师、东南等大明的重要地区,是大明平抑物价,抵御灾荒最后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