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柳岸花明

那一年1977 海州侯 1079 字 2022-09-05

不过,陈家伟愣愣的听着,显然没听懂姜斌的意思,还在纠结于“十万”这个词。

姜斌无奈,只好直接问道,“不知可不可以带我见见你的上家?”

“我没有上家,这是我家自产的”,陈家伟的回话倒是让姜斌有些惊讶,别看这做衣服在后世没什么技术含量,可在当下那也得需要一堆的制衣机器,不是一般人家能做的,仔细的瞅了瞅眼前的陈家伟,怎么也不像“工厂”二代的样子。

看着姜斌对他有些犹疑,陈家伟赶忙向姜斌解释。

原来陈家伟并不是羊城人,而是来自东莞,家里三个兄弟,他排行老三。去年家里开了制衣“工厂”,这个工厂当然不是国家承认的那种,但是东莞当地的政府却是默认的。

陈家伟家里的大部分衣服是卖给香港的,这都是由他的大哥和二哥负责,作为老三的他也插不上手,只好带着些成衣来羊城自己闯天下。

为了让姜斌相信,他还告诉姜斌其父亲正是当年的“逃港者”,也就是当年偷渡到香港闯生活的那批人,在香港混的挺好,去年又回到东莞创办制衣厂。

姜斌听的恍然大悟,他想起上辈子看过的一篇报道:1978年的时候,粤省乡下一大批的小工厂悄悄地,大面积的兴起,它们的创办人大多数是当年的偷渡客,而他们办工厂的形式被当地人成为“三来一补”。

所谓的“三来一补”,指的是工厂的产品样式、原料和设备均由境外运来,生产出来的产品再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出口,内地劳工和政府收取一定的加工费。

而且报道特别强调,东莞、中山等县(当时还称为县)最是大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政府就设立了“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专门主抓这个工作。

姜斌还是很佩服的,与这些人相比,自己简直就是小打小闹,卖个考卷挣得那点钱都不够人塞牙缝的。

姜斌更佩服的是那些偷渡的人,为了生活偷渡香港,为了更好的生活又回到家乡创办工厂,要知道这还是政策不明朗的时候,他们就敢这么大范围的操作。姜斌只能举起大拇指佩服,这真是一群富有冒险精神的“探险者”。

而且,这种探险精神是会遗传的,眼前的陈家伟瞅着比姜斌更小,但是已经敢走出家乡,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了。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ida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