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联军共计三万多人,战车七百多辆,兵分三路进入陈国围攻柽邑,齐桓公打出旗号,如果楚国敢动郑国一根毫毛,六国联军直接灭陈国,到时候郑国会和陈国互换土地。
陈宣公一看齐桓公带兵包围了柽邑,立即派人前去郢都求援楚成王,他告诉楚成王,如果楚国不来救援,陈国铁定会被灭国,陈国只能投降。
倘若陈国向齐桓公俯首称臣、举旗投降,那么齐桓公接下来便能够毫无阻碍地挥师南下,直捣楚国的腹地,请求楚国即刻派遣军队前去援救陈国。
一直以来,楚成王都企图试探一下齐桓公究竟有几斤几两,是否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然而事到如今,种种迹象表明齐桓公此次乃是动了真刀真枪,并非虚张声势。
起初,楚成王原以为齐桓公将会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地前往营救郑国。
如此一来,待到齐国的兵力被牵制于郑国防务之时,自己便能趁机率领楚军从东线发动攻势,一举歼灭黄国、番国和江国,以及诸多东夷的小邦国,进而顺势扩张楚国在东方地域的影响力与势力范围。
只可惜,楚成王精心谋划的这一招声东击西之策却被齐桓公巧妙识破并予以化解。
齐桓公和管仲采取了交换领土这种高明的战略手段,出其不意地对陈国发起了猛攻。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楚国方面瞬间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局面。因为他们心里十分清楚,想要一举消灭掉郑国几乎是痴人说梦。
毕竟郑国无论如何也算得上是一个拥有一定军事实力的国家。所以,如果楚国在此刻失去了陈国这个重要的盟友或者属地,那么其处境必将变得异常艰难且被动。
鉴于此,楚成王当机立断,迅速派出使者快马加鞭赶赴前线,传达命令告诉大夫斗章。
他令斗章暂且停止对郑国的一切军事行动,因为楚国原先预期的战略目标已然达成。
随后,楚成王又下令让楚国的大军立刻撤退至申县一带,养精蓄锐,以静待战机,从而择日再度兴兵征讨郑国。
欢迎阅读下一章,柽邑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