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渺摇了摇头,说道:“近几年还是有很多人南下打工的,毕竟出去打工的收入要比在家务农要高不少。
特别是有些家里田地少的年轻人,就比较向往出去闯一闯,但是家里老人觉得打工不是正经营生。”
方正点点头,脸上挂着质朴的笑容:
“也对,你们靠近羊城那边,要打工首选是南下,我们靠近京城就是北上。
毕竟城里人大多有工作,做不惯这些太操劳的活,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农民工来做了。
这几年来的人越来越多,出门在外都是互相帮衬,就像刚才喊我的几个,就是我的老乡。
还有好些人分散在别的工地或者做别的工作,平时大家都要定时联系的。”
苏渺思绪飘远,农民工这个叫法,大概是从84.85年才开始有的。
在更早些时候,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户口居民没有制定的称呼,有人称他们为“民夫”。
但是这个词在古代是指迫从事劳动、负重苦干的农民,带有一点歧视意味,所以并不被农村人所接受。
于是后来就逐渐改为了“农民工”,或者直接简称为民工。
随着开放的深入,城市建设的进程加快,所需劳动力的缺口也越来越大,这时就开始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他们少部分能成为正式工,大部分以临时工的身份,从事体力劳动。
尽管工作与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但他们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推动了全国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建筑业的发展。
苏渺灵光一闪,问道:“正哥,工人们在工地是不是不包餐?”
“这个要看包工头的,工地不是固定的,要是大的工地还好,要是小的项目十天半个月搞完了就转地方。
在工地是按出工天数算工资的,如果自己去找活会浪费中间的时间。
所以很多人能进建工就进,进不了就选择跟着一个包工头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