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月十二日。
他们打下青宁城外三十里的周边村、镇,利用地方上的工具,打造攻城必须的器械——云梯。
凭借着短短一天打造的云梯,杰他们连攻下四座城池,获得了粮食上的补给。
南封国人口再多,但士卒不可能说变就能变出来。
林、甘两州就损失了将近十三万的军队;又派出三万的士卒袭击临海州;还有三万重兵把守的乾燕关。
这将近就是二十万的士卒,南封国的腹地不空虚才怪。
就连青宁城守军都不足五千,南封国皇帝、官员、百姓大惊!
额……这是杰说的,至于他怎么知道城中百姓怎么想,我还不知道。
九万大军把青宁军团团围住,南封国也动员了青宁城中的可用之人——壮丁、家丁、护院、禁军,竟然凑出了三五万的人防守青宁城。
青宁城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唯一的希望,伊国大军打下了,那就意味着有粮食补充。要不然就凭那四座城池,根本支撑不了大军一个月。
而青宁城里,那是皇帝住的地方。城中谁都能投降,就是皇族不能投降,尤其是皇帝。
而皇帝又是国家的天,权利的最顶点。在青宁城百姓和官员没有决定“临时倒戈”时,他们必然拼死一战!
南封国皇帝立刻向四周求援,甚至允许各地方勤王。
离青宁城最近的自然是驻守乾燕关的大军,都已经迫在眉睫了,南封国皇帝哪里还管什么乾燕关,立刻命令乾燕关的大军回援。
虽然三万大军有些杯水车薪,但也能分摊部分压力。
驻扎乾燕关的是辞克守,他留下一万人继续驻守乾燕关,亲自带着两万人回援青宁城。
他深知,如果就这样放弃乾燕关,无异于门户大开,伊军的后勤源源不断供给,青宁城早晚要破,所以留下一万大军继续驻守。
当然,这是杰的猜测,也是我的猜测。
我之前说了,走小道的是十一万大军,而围攻青宁城的是九万大军,消失的两万大军自然是在路边埋伏南封国援军的虎翼军。
两军人数并无差距,甚至是士卒的质量都相差无几,主要是虎翼军还有一半的南封国降卒。
但埋伏一方,肯定是有先发制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