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拟禅位诏书

“朕唤你前来,是想让你草拟禅位诏书。”

“你可奉诏?”

方孝孺一听,赶忙就跪下了,圣上竟然要自己草拟禅位诏书。这会儿方孝孺的脑子早就短路了,禅位诏书要是出自自己之手,那是无上的荣耀。

“臣...臣...奉诏!”

这要是朱标在这,不知会作何感想。

毕竟方孝孺在历史上可是头铁第一人啊,朱棣靖难,为了天下士子归心,希望方孝孺给自己草诏登基诏书,可是方孝孺宁死不奉诏,最后被诛了十族。

“好,执笔吧。”

方孝孺走到小书案,书案之上早就准备好了。

“咱说大概意思,你执笔润色即可。”

“朕本布衣,本无意于皇极,奈何生逢乱世,昏奸当道。而后投身于军旅,率义军万万,还乱世之青天。朕上承天道,下顺臣民,驱除百年之患,勘定南北枭雄,立国大明,建元洪武。”

“皇太子仁孝端醇,克肩重器,宗祏有托,监国三载改赋税,清吏治,开科学,壮军备。率新军永除漠北之患,扩土开疆数万余里。”

“皇太子虽是储君之资,但功绩可比高祖,朕实为扬眉之喜也。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衰老将至。朕决意禅位于储君,已诹吉之告天、地、宗庙、社稷,皇太子于甲辰年正月四日即皇帝位,朕亲御奉天殿,躬授宝玺。”

朱元璋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响亮,在整个宫殿中回荡着,让人不禁为之震撼。方孝孺在写完之后,小心翼翼地将诏书捧起,然后双膝跪地,毕恭毕敬地呈献给朱元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接过诏书,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满意地点了点头。他亲自拿起印玺,庄重地盖在了诏书上,这一盖,仿佛是给这份诏书注入了无尽的权力和威严。

时光荏苒,如今已是洪武十六年的秋天,朱元璋已经 56 岁了。然而,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人相比,他的身体状况却异常良好。历史上的朱元璋最终活到了 71 岁,以他那强健的体格,本应还有很长的岁月可以度过。

不过,朱元璋并不是一个贪恋权力的人。他深知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乃是自然规律。如今,他的儿子朱标已经成长为一个令他非常满意的储君,完全有能力继承他的皇位,治理好这个国家。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涌起一股欣慰之情。他觉得是时候放下肩上的重担,好好休息一下了。于是,他对着方孝孺挥了挥手,说道:“你下去吧。”

方孝孺见状,连忙躬身行礼,然后缓缓退出了乾清宫。

朱元璋则手持诏书,步履稳健地朝着东宫文华殿走去。自古以来,主动禅位的皇帝可谓凤毛麟角,而朱元璋却毫不留恋地选择了这条路,这恐怕只有他这样的人物才能做到吧。

当朱元璋抵达文华殿时,朱标正在殿内专心致志地批阅着奏章。这些奏章都是来自各军区和都护府的紧急要事,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稳定。此外,还有江南制造局的禀报,称第 11 章中提到的七镇八远铁甲舰中的平远舰已经建造完毕,同时,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四艘炮艇也顺利竣工。

之所以速度如此之快,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工匠数量众多,整个江南制造局的工匠人数将近五十万,规模之大,宛如一座城池。其二,目前大明的工业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几乎可以与前世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相媲美。

朱标对此感到异常兴奋,他心中的激动之情难以抑制,甚至恨不得立刻率领大军,马踏东京。然而,征倭的计划却一再被推迟,这究竟是为何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朱标所追求的并非仅仅是倭人的臣服,而是要将他们彻底亡国灭种!

正当朱标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梅季突然走了进来,禀报说陛下驾到,即将抵达宫门。朱标听闻,急忙放下手中的奏章,起身快步迎了出去。

在前往宫门的路上,朱标心中暗自嘀咕,最近这段时间,父亲基本上都不来东宫了。在朝堂之上,父子二人虽然能够相见,但下朝后也只是简单商议一下,然后朱标便开始忙碌于各种事务之中。至于父亲具体在做些什么,朱标并不知晓,他只知道自己手中的奏章越来越多了,比如刚才就又送来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