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天下的局势可谓是波谲云诡、变幻莫测,帝鸿的二十万骑兵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气势磅礴地向南推进。仅仅用了不到四天的时间,他们便如雷霆万钧般在边关迅速集结,虎视眈眈地盯着对面的敌军。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就紧张的局势瞬间升温到了顶点,双方之间的大战似乎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边缘。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凝固了。
此时此刻,边关的压力如同泰山压卵一般沉重无比。原本镇守边关的十二侯如今都已归入肖牧儒的麾下,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了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战争,边关的三十万精锐开始有条不紊地层层调动。
然而,这所谓的三十万大军,实际上真正能够参与正面大规模作战的仅有十万士兵而已。其余的二十万大军,虽然同样身着戎装,但他们的主要职责却是负责参与守城,充当备用兵力。
这些备用兵与正规军相比,装备上存在着天壤之别。他们并没有配备正规的兵甲,手中所持的武器也大多是一些简陋的兵器。只有当正规军中有人不幸战死,这些备用兵才能够有机会被轮换到前线,顶替那些空缺的位置。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实在是令人无奈。近年来,大乾的财政状况一直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入不敷出。再加上长时间没有与胡人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朝廷自然而然地便削减了边境将士的盔甲供应。
而帝鸿所率领的二十万军队,可并非普通的军队,而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不仅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还拥有十万名奴隶以及另外十万名外族奴隶作为辅助力量,如此一来,其总兵力竟然达到了惊人的四十万之众!
如此庞大的军队,每日的消耗自然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也给边关的将士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毕竟,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想要守住边关绝非易事。
当然,帝鸿这些年来也并非无所事事。他深知要想彻底毁灭一个民族,就必须先深入了解这个民族。于是,他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各种手段,帝鸿成功地招降了不少乾国的将领和寒门学子。
在这些被招降的人中,最为出名的当属边军副将刘一鸣和郑工二人。这两人原本都是边军的大将,在边军中也是战功赫赫,声名远扬。然而,由于朝廷赏罚不明,再加上之前的一场大战中被帝鸿的军队包围,在各种威逼利诱之下,他们最终未能坚守气节,选择了投降帝鸿。
如今,他们在帝鸿的部落中担任着左右单兵的重要职位。帝鸿深知要想成就一番霸业,就必须善于笼络人心。于是,他不仅给予了乾将极高的赏赐和待遇,还向他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只要忠诚于他,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这样的举动使得乾将对帝鸿死心塌地,而其他乾军将领和那些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也纷纷被帝鸿的诚意所打动,纷纷成为他的入幕之宾。这些人的加入,无疑为帝鸿的势力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他实力快速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盟约订立之前,帝鸿的部落虽然在草原上稍具规模,但也仅仅是比其他部落稍强一些而已。各个部落表面上对他唯命是从,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然而,随着乾人的加入,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乾人带来了先进的军事战法和技术,这正是帝鸿所欠缺的。这些新的理念和方法让帝鸿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使得他麾下部落子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
在这种强大力量的加持下,帝鸿的实力如火箭般飙升。他不仅成功地将草原上的所有部落整合在一起,而且还实现了对他们的有效统治。尽管此时的帝鸿尚未正式立国,但实际上他已经具备了一个国家所应有的一切条件,只差一个正式的名号罢了。
尽管对于这些乾人的行为,陈镇内心深处有些鄙夷和不屑,但当真正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他却选择了沉默。因为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问题,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族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不同种族相互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碰撞和冲突。然而,正是这种碰撞,才会推动双方去了解彼此,去适应对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相互影响和融合会逐渐加深,最终形成一个更为强大的种族。
当然,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主导者的角色可能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一个种族可能会在文化、科技或其他方面占据优势,从而对另一个种族产生更大的影响和统治;而在其他情况下,双方可能会相对平等地相互学习和借鉴,但更多都充满着奴隶和血腥的手段。但无论主导者是谁,这种融合都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