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后套平原处于黄河受阴山山脉阻拦折而往东的一个拐角处,是黄河的泥沙堆积形成的一个冲积平原,受黄河水患的影响很大。黄河泛滥之时,会淹没大片土地,形成大片沼泽。乌梁素海的水域面积也因此时大时小。水域面积最大时曾达百万亩。1929年,关中地区大旱,黄河的流量也随之减少,乌梁素海的水域面积缩小到一万亩左右。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一处水草肥美的牧场,但对农耕文明来说就不怎么友好了。这一片区域也就一直没得到充分的开发。
年初的时候,迁徙了一百多万陕西灾民到绥远。一部分被安排在白云鄂博和包头进行工业建设,一部分被安置在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开荒种地或者放牧。按照杨解放当初的设想,建立了数百个集体农庄。一年下来,一共开垦了两百多万亩土地,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后套平原安置了三十多万关中灾民。他们除了开荒种地之外,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治理那里的水患。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哪怕不懂水利,翻开历史书也能找到治理水患方法。要治理后套平原也很简单,那就是效仿都江堰,在磴口县修筑堤坝,引黄河之水灌溉后套平原,同时又能防止黄河水患。当然,这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只是,自近代以来,战乱不断,政局动荡,民生凋敝,后套平原一直没得到有效治理。因为一直没有治理好黄河水患,这里地广人稀。现在,包括新迁徙过来的灾民在内,人口还不到百万。
杨解放从掌控胶东地区开始,就很舍得在疏通河道、兴修水利方面花钱。对于这个塞外江南,也很舍得投资。目前,正在组织迁徙过来的灾民和当地居民,在磴口县建设堤坝,疏通从磴口至乌梁素海的几条主干渠,又开挖新的支渠用于灌溉。这个地区有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要是充分开发,开垦出千万亩耕地也不是不可能的。
杨解放看完李伯彦提交上来的资料之后,决定去一趟后套平原。从包头到乌梁素海也就一百多公里。快马疾驰的话,也就半天的时间能到。只是,想要在短时间内视察完整个后套平原那是不可能的。杨解放只能重点视察,去看望、问候那些还在坚持工作,兴修水利的民众。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对治理后套平原的重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天,李伯彦一早就来了。不管杨解放想去哪里视察,他必须要全程陪同。杨解放照例带着一个警卫连出行。吴致臣依旧派第三骑兵师警卫营随行保护。
在路线选择上,杨解放并没有选择直接赶去后套平原。他先在前套平原转了一圈,顺便视察一些新建的集体农场。前行一段时间,道路两旁,出现了一大片的小麦,在到处枯黄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青翠。杨解放不由得放缓了速度,边走边仔细观察。在寒风中,麦苗随风摇摆,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
李伯彦跟在旁边解释道:“这是试种的冬小麦。冬小麦比春小麦能提前半个月收割,产量也更高一些。收割完冬小麦还能抢时间再种一茬别的农作物。只是,绥远这边比内地冷多了。这些小麦也不知道能否扛过这个寒冬?听本地的老农说,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冷。”
杨解放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有些地方的小麦长势还算可以,于是说道:“能扛过去的多半比较耐寒。你们要注意培养更加耐寒的麦种,争取能培养出适合本地气候又高产的种子出来。那些成活率太低的土地,那就重新播种春小麦。浪费点种子不打紧,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土地不能撂荒。”
李伯彦应道:“我会酌情处理。保证明年能做到粮食富足。”
虽然是寒冬季节,依然有人在地里忙活。远远地看到一群人在地里劳作。那块土地之前被火烧过,一片漆黑。一台拖拉机在前面走,后面跟着一群人,把翻开的泥土掰开,将里面的草根挑选出来。被挑选出来的草根放在一个个箩筐里。有人专门负责将一箩筐挑走。开荒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哪怕是有现代化的工具也是如此。
其中一人迎着杨解放等人走了过来,走到近前时认出了李伯彦,大声喊道:“李市长——竟然是你!”
李伯彦似乎并不认识此人,望着来人,问道:“你是哪位?”
来人自我介绍道:“我是三分区二场的保安队长李虎。李市长,你这是来检查工作的么?”每个农场都有一个不脱产的保安小队,负责保护农场的安全并维持当地的治安。
李伯彦指着身边的杨解放说道:“看到没有?小司令来看你们了。”
杨解放穿着一身中山装,又比李伯彦年纪小,看上去好像他的秘书。
李虎初时没注意,听到李伯彦的介绍,不由得大喜,连忙喊道:“小司令——”喊完之后,连忙立正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