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二战风云-【德国-德国的失误-军事方面-3】

太子一脸钦佩地看着朱棣,感叹道:“父皇,您看,这苏联内部还有明白人啊。”

朱棣微微一笑,说道:“嗯,虽然是偷袭,但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可能毫无蛛丝马迹。而基尔波诺斯能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还算不错。一般只要能及时反应过来,基本上就不会败得太难看。”

太子连连点头说道:“所以最后逼得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南下了。”

朱棣颔首道:“没错,这一点他做得很好。然而,朕现在越发觉得,以苏联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像基尔波诺斯这样的明白人实在是太少了。不少将领给朕一种感觉……”

太子静静地聆听着,没有插话,他知道父皇接下来肯定还有话要说。

果然,朱棣沉默片刻后,缓缓说道:“才不配位。”

【不仅如此,战斗开始时,基尔波诺斯便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并迅速果断地发起了反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苏联坦克协调不力,加上德国空军的猛烈攻击,苏联军队在杜布诺坦克战中遭遇了惨败】

【这场失利使得德军在苏联的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为了避免被德军从两翼夹击,基尔波诺斯当机立断,将唯一的预备队朝南布置,构筑起一道截击防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由于兵力匮乏,再加上在杜布诺坦克战中损失了数百辆坦克,德国第一装甲集群面对苏联坚固的基辅筑垒和难以逾越的普里皮亚季沼泽,实在是有心无力,无法对苏联军队展开大规模的包围行动】

【经过一番艰苦的鏖战,苏联最终在基辅成功地稳住了阵脚,暂时抵挡住了德军的凶猛攻势】

宋朝

赵匡胤说道:“好主意。毕竟,按照常理来说,在德国坦克强盛的时期,两边应该是最容易被包围的。”

赵德昭连忙附和道:“父皇所言极是。然而,结果却是巴甫诺夫的失误,使得德国中央反而进展顺利。”他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惋惜。

赵匡胤接着说道:“是啊,如果看最初的进攻态势,德国似乎在千方百计地进行包围战。但可惜的是,相对更容易合围的南线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显然对德国的战略失误感到不解。

赵德昭感叹道:“儿臣想到了一个词——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啊!”

赵匡胤听后,深表赞同,说道:“不错。”

【而我们都心知肚明,XTL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决策——让中央集团军群分兵南北,重新调整防线】

【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攻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推迟了1个多月】

【然而,当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时,或许会认为直接攻打莫斯科才是更为明智的抉择】

【毕竟,莫斯科作为苏联的首都,一旦被占领,即会对苏联的战争意志和士气造成沉重打击,同时又可以切断苏联大部分铁路线】

【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

【如果德国选择直接进攻莫斯科,那么其中央集团军群南线的侧翼将会被拉长至少200公里】

【这意味着苏联的西南方面军将有可能趁机北上,对德军的侧翼发动攻击,从而使德军面临被截断后路的巨大风险】

【但是也有好处,进攻莫斯科的德军由于后勤环境并非处于泥浆期,其补给线相对较为畅通,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有很大的可能直接攻克莫斯科,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明朝

太子皱起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这确实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啊。一边是相对稳妥的选择,能够确保一定程度的安全和稳定;而另一边则是一种可能带来一劳永逸效果的方法,但其中的风险也不言而喻。”

朱棣沉默片刻,突然开口问道:“你觉得慈父会与莫斯科共存亡吗?”

太子显然对这个问题感到有些意外,他迟疑了一下,然后回答道:“这……很难说啊。如果慈父选择撤离莫斯科,那么他无疑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同时也能让战争继续下去;但如果他决定与莫斯科共存亡,那么这场战争或许就会迎来一个决定性的结局。”

朱棣微微点头,表示同意太子的看法。接着,他又说道:“所以,朕还是比较倾向于先攻打莫斯科,这样或许会更好一些。”

太子似乎对朱棣的决定有些疑虑,他追问道:“那拿破仑也是这样失败的吗?”

朱棣:“......”

【然而,德国最终却选择了南下基辅,重新调整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