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晴的眉头一挑,淡淡开口:“十四万人?”她的声音很平静,但眼中的惊讶却没有完全掩饰住。
杨子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然后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地问道:“要凑齐这么多条件优秀的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居然还能再凑齐十万人?他们应该不仅仅是江城基地的人吧?”
果然不出她所料,文件上的数据显示,只有七万多人是江城集团的人,其中约有近半数是退役或现役的军人,剩下的则大部分是普通百姓中的佼佼者,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远超常人。其余的人则来自不同的地方:有葛建华那边的一些人,主要是潘昌及其率领的野战军团;有基地其他一些小势力的成员,杨子晴对这些人名并不是很熟悉,一时也对不上号;还有一部分人则来自乔氏基地。当然,这些人目前还只是顾时叙的潜在招募对象,他们是否最终能够加入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游说工作。即便顾时叙将苏城基地即将被尸潮淹没的消息告诉他们,他们也未必会心甘情愿地跟着他们一起离开,而不是选择自己组织人马,自己当老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好像乔氏基地的人,顾时叙后来和他们打过几次交道,觉得他们的人品和能力都还算可靠,精英也不少,如果能够把他们招揽过来自然是最好的,但如果不行,他也不会强求。又比如潘昌,他的野战军团的战斗力让顾时叙十分看重,但如果真的要吸纳他们,势必会牵动葛建华手下的人马,单单这一脉的人数就可能达到五十万之巨,这其中的利弊得失,都需要仔细权衡。
顾时叙喝了一口水,深邃的眉峰皱起,神情变得沉毅起来:“江城基地的人虽然整体素质未必比得上其他人,但他们服从命令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更容易管理,也更不容易出什么乱子。另外那近三万人,才是真正经过重重考量和严格遴选才最终确定的。”
杨子晴捧着文件,仔细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倾身,靠近顾时叙,轻声问道:“你说这十四万人是北上队伍的主体,那外围成员呢?你最终的……预算,或者说你计划中全部队伍的总人数,大概是多少人?”
顾时叙听到杨子晴的话,视线不自觉地锁定了她,仿佛瞬间穿透了她的防备。杨子晴一时间感到心跳加速,不由自主地扭了扭肩膀,身体下意识地想要挣脱那股沉重的目光,但她知道,顾时叙已经看到她的犹豫和不安。她不自觉地吞了吞口水,想要转移话题,但还没开口,他的一只手已经落在了她的肩膀上,轻轻地拍了拍,声音低沉且坚定:“你放心,我懂得分寸。尾大不掉的道理我明白,哪里是想做大事的人就能一股脑儿地拖下去。”他说话的时候,语气没有丝毫掩饰的自信与冷静,仿佛所有的决定都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中。“我也不是好高骛远不务实的人,江城的人,除了那些穷凶极恶,或者自己不愿意走的,我都会带走。我们的主要目标,依旧是这些人。”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桌上堆叠的资料,眼中闪过一丝冷静的思考,“目前,整个部队的规模大概是三十五到四十五万。”
杨子晴听了心里轻轻松了口气。三十五到四十五万,已经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数字。要是再大些,七八十万,甚至百万,那就太臃肿,麻烦事也多。她想了想,又觉得自己或许多虑了。顾时叙是个冷静、理智的人,他绝不会因为一时的同情心,或是对某些人有过高的期待,就做出不现实的决定。他之所以扩大规模,一方面是为了尽量带走有潜力的人,保住一些核心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江城未来的考虑,想要将更多有能力的人带走,避免出现更多的动荡。
她轻轻点头:“所以,你是想尽量保住江城的优势?”
顾时叙淡淡一笑:“当然。江城虽然被围困,但毕竟是曾经的核心城市,若没有适当的领导和调度,可能会迅速崩溃。既然能带走一些有用的人,给他们一个活下去的机会,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杨子晴静静地听着,心底对顾时叙的做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她知道,这一切对他来说,并非单纯的“拯救”之心,而是一场宏大的布局,一场权力与责任的博弈。他的目标很明确,不仅是活下去,还要为将来的江山打下基础,确保在末世的厮杀中,他们能稳稳立足。
她突然想起了之前他曾提到过的一句话——“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只是活下去。”这句话当时她觉得有些冷漠,但现在,她隐约理解了其中的含义。顾时叙从不做无谓的牺牲,而是把每一个决策都深思熟虑,以确保最大化地保住有用的资源。
“那么,江城的七万多人,已经有名单了吗?”她突然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