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满座皆惊,文化的交融

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站在街头,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眉头紧锁,眼中满是不解和担忧。

“大人,您为何愁眉不展?”他身旁,一位年轻的随从低声问道。

“你看这满街的异域风情……”中年男子叹了口气,“长此以往,我大梁的文化还能剩下多少?”

“大人所言极是!”年轻的随从附和道,“这些蛮夷之邦的东西,华而不实,不过是些奇技淫巧,如何能与我大梁博大精深的文化相提并论!”

这中年男子正是先前在大殿上反对郭凌峰的那位老臣,名叫赵谦,为人古板严谨,是朝中有名的保守派官员。这段时间,看着京城内各种异域文化大行其道,他心中愈发不安,便微服出巡,想看看民间对此事的反应。

赵谦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一些大梁百姓也开始质疑这种文化融合的方式。他们担心,长期接触外来文化,会让本国的文化传统逐渐消失,最终失去自己的特色。

郭凌峰自然也预料到了这种情况。他深知,文化融合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耐心引导,更需要用事实证明,文化交流并非是单方面的学习,而是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过程。

为了消除保守派官员和百姓们的疑虑,郭凌峰决定举办一场文化融合论坛,邀请各国文化使者、学者以及大梁本土的文化名人参与,共同探讨文化融合的意义和价值。

论坛当天,气氛异常热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们,用各自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例子,阐述着文化融合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位来自西域的历史学家,讲述了葡萄以及葡萄酒酿造技术是如何从西域传入大梁,并在大梁得到改良和推广的故事。他说道:“文化就像种子,只要找到合适的土壤,就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进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明。”

一位大梁的文学家,则分享了他研习外国文学的经历。他坦言,最初接触外国文学时,也曾担心会被其影响,失去自己的风格。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对人性、对情感的描绘,却有着共通之处。正是通过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学的优点,他才找到了突破自我,形成独特风格的路径。

听着学者们的发言,赵谦陷入了沉思。他从未想过,文化融合竟有如此多的益处。他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想法,或许,是他太过执着于文化的纯粹性,而忽略了文化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