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举啊孔文举,我孙权素敬你为师长。你且扪心自问,孤待你如何?你怎竟这般折辱于我?”
这一番话,勾起了在场很多臣将的同情心,大家也都觉得孔融所言,太过刻薄了。
“哼哼!”
孔融却不以为然,他一声冷笑:
“我折辱于你?
那曹操略施小计,差一降将,便擒你于黄州。此非折辱!
又以你名叫开合淝城门,致周公瑾和我江东将士辛苦打下的合淝城拱手让人。此非折辱!
称你为儿,于女府成婚,招你入赘,此非折辱!
又留你母于许都,陪曹操宴饮作乐,此非折辱!
我孔文举不过在此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怎竟成了折辱?
这世间哪有这般道理?”
孙权闭目流泪,仰首喟道:“曹营蒙羞,其辱甚深。然孤肩负江东黎庶,亿兆生民之望,莫说此等折辱,便效越王勾践故事,卧薪尝胆,尝溲辨疾,孤亦在所不辞!
可闻今先生一番言语,恰似利刃刺心,令孤痛彻肺腑,此中悲苦,实非言辞所能尽述。”
孙权这话说的很漂亮,把自己代入勾践的角色,如同加入了忍辱负重,卷土重来的王者标签。
可孔融似乎依旧不买账。
“主公啊,公瑾昔日挥师西进,长驱直捣江夏,于途截曹。
彼时军情如火,其修书一封,恳请主公发兵驰援,以成合围之势。
然主公竟按兵不动,未遣一卒一骑,只令大军逡巡于侧,专候曹贼之残兵败勇。
公瑾所部,本就兵力微薄,独木难支。
终因援军不至,寡不敌众,力竭而败,痛失破曹良机。
想那曹操,本已深陷绝境,若主公当时应公瑾之请,及时出兵相助,曹操安能逃脱?
必为我军所擒,入我吴营为质,俯首就缚。
如今局势逆转,良机不再,主公又何必徒做悲苦之状?”
此言一出,鲁肃心中骤然一惊。
坦率而言,孔融说的并没有错。
此大战之结果,在周瑜部归来军卒口中流传甚广。
显然,周瑜惋惜之余,多少也有些埋怨。
孔融打听到也在情在理。
从他的角度上说,自是直抒胸臆,不会和你虚与委蛇。
但在鲁肃看来,此事绝不该在此时提起啊?
这不光是再一次在孙权的伤口上撒盐,而是将公瑾置于何地?
而另一边,孙权身陷曹营数月,自也听闻曹操和周瑜信阳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