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想了想,随即又道:“这么说,泰山也可能只是看起来高,实际上未必高。”
“臣不太清楚,只能说有这种可能。”赵延年很尴尬,对地理,他了解非常有限。
天子叹了一口气。“是啊,世人惑于目见者多矣,又岂止是眼前之山,心中之山更多。”他甩了甩袖子,转身回殿。“匈奴就是他们心中的大山,不可逾越。”
赵延年看着天子微微佝偻的背影,突然心中一动,跟了过去。
“陛下所言甚是,所以望山不如登山,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天子停住脚步,转身看着赵延年,眼神有些惊讶。“换作是你,将如何登匈奴这座山?”
“步步为营,变夷为夏。”
“如何步步为营,又如何变夷为夏?”天子嘴角轻挑,露出一丝笑意。
“取一地,则画其图籍,编户其民,以汉家子民待之。”赵延年躬身施礼,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他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确,也不知道能否满天子的心意,但他就是这么觉得的。说出来,供天子评判、选择。
在他看来,朝廷对北边新附的匈奴人安置不够妥当,最典型的就是赵安稽的旧部。
他们已经入塞了,但汉朝没有将他们当作汉人,只是将他们当作雇佣兵,随时可以牺牲的炮灰。他们对汉朝也没有感恩之心,只想着度过眼前的难关,将来一有机会,就想回到草原,继续过他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种状态肯定算不上稳定。
赵延年的建议是将新附的匈奴人纳入编户,按照汉朝的制度进行管理。
这并不是说让原来放牧的匈奴人也去耕地,北疆也没那么多地供他们耕种,而是管理模式的调整。
他们依旧可以放牧,但朝廷不能再让他们自生自灭。
比如草原上遇到蝗灾、雪灾的时候,朝廷要进行赈济,让他们活下去。
平时要进行边市,让他们的牲畜、皮货有出售的途径,能购买到相应的生活必需品,比如盐、铁。
“盐、铁?”天子眼神瞬间变得凌厉起来。
赵延年早有准备,躬身再拜。“陛下,盐是人体必需,铁是生产必需。朝廷予以控制,总比商人们走私强。匈奴人放牧,也是为了生活,如果能用牲畜换取粮食,他们可以活下去,而朝廷有牛马等大畜可用,皮可衣,肉可食,各取所需,两全其美。”
天子忍不住笑了。“你可曾想过山东之粮运到九原、朔方,途中消耗多少?”
赵延年不慌不忙。“陛下,草原之民不过百万,受灾之后,维持半年的粮食不过一千万石,这些粮食可以提前存储,以十年计,每年入仓百万石即可。五万大军出征,将士五万,战马六万,一马当十二人,共计七十七万人,一月耗费一百四十万石,赏赐、抚恤不在其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子眨眨眼睛,没说话。
赵延年接着又道:“若能变夷为夏,则匈奴日弱,而汉日强。百年之后,草原将是大汉之草原。否则就算赶走了匈奴,又有其他蛮夷入据,大汉依旧无法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