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的郎官们听了,也大感好奇,纷纷询问情况。有人听过赵破奴的名字,但几乎没有见识过赵破奴的箭术。得知有人能百步穿杨,比飞将军李广还要更胜一筹,都觉得不可思议。
大家聊得开心,很快就熟悉了。
这一次,赵延年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刻意与同伴们搞好关系,了解各自的情况,以及武艺的优劣。
万一将来并肩作战,他也好安排,充分发挥各人所长。
张骞看在眼里,很是欣慰。
他觉得赵延年正在成长,努力的融入人群,不再是那个有些孤傲的独行少年。
郎官是大汉官员的后备力量,和这些人打好交道,对以后的仕途是一个莫大的助力。
——
三月初,赵延年等人赶到定襄,拜见了长平侯卫青。
接了诏书,卫青让张骞去代郡见李椒,传达封侯的诏书,并留在代郡,不用急着回来。
他即将出塞奔袭匈奴右部,李椒需要再次率部出塞,吸引匈奴人的注意。
张骞不愿意。
伊稚邪已经被击退,李椒就算再次出塞,也只能起到牵制作用。
真要碰上了,李椒的孤军也是凶多吉少。
总而言之,随李椒出塞作战,风险很大,立功的机会却非常有限,完全不符合他的想象。
可是卫青的军令,他也不敢违抗,只好忍气吞声的去了。
得知这个消息,赵延年也有些意外,意识到即使是军中,有没有人还是很重要的。
有人吃肉,有人喝汤,有人却只能啃骨头。
张骞去代郡就是典型的啃骨头。
这还是天子派来的,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赵延年很为张骞不平,但他也没办法。在卫青面前,他说话的份量也有限。
尽管如此,他还是和霍去病嘀咕了几句。
霍去病说,卫青安排张骞去代郡是有原因的,一是张骞回塞,是被代郡人救回来的,配合起来容易,也熟悉路。二是张骞本人作战的经历很少,这次奔袭匈奴右部,因为风险大,用的全是精锐,被排队除在外的不仅是张骞,还有很多宿将。
比如苏建。
苏建有经验,也有战功,但他年龄太大了,承受不起六百里奔袭的辛苦。
小主,
赵延年哑口无言。
不管霍去病说的是实话,还是敷衍,他都不好再说什么。
连苏建都排除在外了,张骞又算得了什么。
霍去病又道:“这次出击,我将担任先锋,你跟着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