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夏朝按部就班地发展改革之时,清朝境内的《大清报》刊登了一则重磅新闻——夏朝西柱军副将罗洪叛变投清,夏王被刺身受重伤。
这篇报道添油加醋,大肆抨击夏朝的腐败,将夏朝军队描述得混乱不堪,还声称夏朝不过是个弱小无能的小朝廷,夏王周云更是被形容为沐猴而冠的军阀。
同时,文章大力鼓吹清廷是受上天指示,顺理成章地接替大明正统,是真正的奉天承运。
宣称大清政治清明、兵强马壮,拥兵百万,必将一统天下。
这篇报道一出,极大地提升了清廷境内军民的信心和士气,一时间,整个京城议论纷纷。
而就在这沸沸扬扬的声浪中,罗洪一行抵达了北京城。
多尔衮在紫禁城的摄政王府内,郑重地接见了罗洪。
陈墨一路上多次想方设法试探罗洪,还制造各种机会搜查,却始终未能探得罗洪身上的秘密。
他如此锲而不舍,背后是有原因的。
原来,多尔衮从与罗洪来往密切的固山额真叶臣的密报中得知,罗洪在担任泽潞沁都统期间,可能得到了一份夏军火器图和火药配比方子。
如今,夏军西柱军罗洪因贪腐被查,多尔衮担心这份图纸的秘密也会随之暴露。
于是,他急令粘杆处二等侍卫陈墨不惜一切代价营救罗洪,并通知白莲教山东大本营安排人手协助粘杆处行动,这才有了洛阳城“宝爷”部署多组人马营救罗洪的那一幕。
不过,对于罗洪是否真的持有这份图纸,多尔衮心里没底。
所以,他指派陈墨在途中务必打探清楚。
如果没有,就随便给罗洪安排个职位打发了事;要是真有,那就想尽办法弄到手,火速送到京城。
可陈墨一路费尽心思,使尽浑身解数,还是没能搞清楚罗洪到底有没有这个机密。
无奈之下,经请示多尔衮,他只好带着罗洪进京面见摄政王。
“罗洪拜见摄政王!”罗洪一进王府大殿,便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地行礼。
“奴才陈墨参见摄政王!”陈墨也紧跟其后,恭敬地跪地请安。
多尔衮坐在罗汉床上,微微抬手,示意两人免礼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