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熙熙攘攘,却无人敢于上前触碰这份沉甸甸的希望与挑战。就在这时,一个稚嫩的身影挤进了人群,那是一个看上去不过近十岁的孩童,衣衫虽旧却干净整洁,眼中闪烁着超越年龄的坚定与智慧之光。他踮起脚尖,轻轻揭下了那张承载着无数人目光的皇榜,动作之轻巧,仿佛是在拾起一片飘落的花瓣。
这一幕,瞬间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驻守在旁的官兵们见状,先是愣了一下,随即面露惊异之色,连忙上前,以最为恭敬的态度将这位小童簇拥起来,仿佛他是一位下凡的仙人,引领着他穿过热闹的市集,穿过巍峨的城门,一步步迈向那权力与荣耀的象征——皇宫。
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南京城内炸开了锅。茶馆里、巷尾间、市集上,人们纷纷议论着这个不可思议的事件:“你听说了吗?那个揭皇榜的,竟是个不满十岁的娃娃!”“是啊,说是要进宫给皇帝治病呢,这孩子莫不是真有通天的本事?”“嘿,这事儿可真够奇的,咱们就等着瞧吧,看看这小神童如何力挽狂澜!”
那些隐在南京城的李家暗卫也得知了消息,连忙飞书告于家主李天然。
王卓群踏着晨曦微露的曙光,步入了那座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皇宫大门。他的脚步虽稳,心中却如鼓点密集,每一次呼吸都似乎在胸腔内激荡起层层波澜。这紫禁城,每一砖一瓦都透着历史的沉淀与皇权的威严,让他不由自主地放慢了步伐,目光四顾,试图从这古老的建筑中寻找一丝未来的线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直接引领他去往那至高无上的龙椅之侧,面见万人之上的皇帝朱棣。相反,他首先踏入的是一座装饰古朴、书香四溢的书房,那里正坐着一位须发皆白、眼神却锐利如鹰的老者——首辅大臣解缙。解缙,这位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三朝元老,自洪武年间起,便以非凡的才智和深厚的学识,一步步攀升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的高位,成为了皇帝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参与机要,决策国家大事。
书房内,烛光摇曳,与窗外透进的晨曦交织出一片柔和而神秘的光影。解缙端坐于案前,手执一卷古籍,眉宇间透露出岁月沉淀下的从容与睿智。王卓群步入,只觉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那是来自一个智者多年积累的气场,让人心生敬畏。他缓缓上前,行了一礼,心中暗自揣摩,此番面见解缙,或许正是他命运转折的关键一步。
解缙轻轻放下手中的书卷,目光如炬,仿佛能洞察人心。他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对年轻后辈的鼓励,也藏着几分对时局变化的深邃思考。
然而,他见到王卓群后,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疑惑如同春日里不经意间飘落的柳絮,轻轻却又不容忽视地落在心湖之上。这位传说中的少年医者,王卓群,竟只是如此稚嫩的一个孩子,眉宇间尚带着几分未脱的稚气,身形瘦削,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倒。解缙暗自思量,这样的一个孩子,真能解开困扰龙体多日、令无数名医束手无策的怪病之谜?
皇帝的病,如同悬在所有人心头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落下,斩断这繁华背后的安宁。而解缙,作为朝中数一数二的智者,此刻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困惑。他深知,此病非同小可,不仅关乎皇上的安危,更牵动着整个帝国的命运走向。
王卓群站在那里,面对着解缙的质疑与期待,眼神却异常坚定,仿佛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即便周围是无尽的黑暗,也无法掩盖其光芒。他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大人,病症虽奇,但总有其因,有因便有解。请允许我一试。”
解缙望着这少年,心中那股疑惑并未完全消散,但更多的是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所取代——那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挑战命运的勇气所产生的敬佩。他开始想象,这位看似平凡的少年,或许真的掌握着某种超乎常人的医术,能够揭开那层笼罩在皇帝周围的神秘面纱,让龙体康复,重焕生机。
随着王卓群一步步走向皇帝的寝宫,解缙的心也随之提到了嗓子眼。这场关乎帝国命运的较量,即将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少年手中拉开序幕。而在这背后,隐藏着的是对智慧、勇气与信念的极致考验。解缙暗暗下定决心,无论结果如何,他都要亲眼见证这一奇迹的诞生,因为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孩子的考验,更是对整个帝国未来的期许。